课件编号13575857

八上【课外古诗词曲】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 学案(原卷版+解析版)

日期:2024-06-23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学案 查看:69次 大小:2250538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八上,解析,原卷版,学案,西楼,金陵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相见欢 原文 相见欢 宋 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樱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字词详解 金陵:古城名,即今江苏南京 倚清秋:在秋色中倚楼远眺 醫缓:代指达宫显賁。簪和纓都是古代贵族的帽饰。纓,帽带 收:收复国土 倩(qìng):请人代自己做。 扬州:即今江苏扬州,当时为南宋抗击余兵的前线 作者简介: 朱敦儒(1081-159),字希真,洛阳(今属河南)人,宋代词人。早年隐居不仕。有《岩壑老人诗文》一卷不传。又有词集《樵歌》三卷。词风豪放旷达,语言清畅,多写隐逸生活。南渡后,间有感喟国事之作 背景 本词选自《樵歌校注》卷下(上海古籍-出卷网-2010年版)。相见欢,词牌名。靖康之变后,朱教髑被迫南下避难。朱敦儒在南渡初期,曾在朝廷做官。他忧虑国家前途,怀念中原故土。这首《相见欢》就是他南渡后登金陵城西门楼远眺时抒发爱国情怀的词作。 翻译: 南京城上西楼,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万里的长江在夕阳下流去。 中原沦陷,金人侵占中原,官僚们散了,什么时候收复国土?想请悲风将自己的热泪吹到扬州前线。 主题思想: 这首词上片写词人登楼看到无边秋色,万里夕阳,悲秋之感油然而生。下片由写景转到国事,表现了词人强烈的亡国之情和深厚的爱国精神。 重点赏析: 北宋灭亡,改变了许多文人的命运,转变了他们的生活,转换了他们的情思,也使爱国成为南宋时代诗词创作的主旋律。朱敦儒早年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词作柔美婉约。国破家亡的残醅现实警了他,加深了他忧国忧民的情怀。这首词上片写景,写夕阳、大地、长江,視野宽广,气魄宏大,苍凉沉郁。残阳仿佛在抗议,长江好像在诉说,大地似乎在哭泣。下片转为抒情,格调也由舒缓变为高亢激越。“垂地”用象征手法暗喻南宋的国事亦如词人眼前的暮景,也将走向没落、衰亡一个“乱”字,概活了中原沦丧的现实;一个“散”字,揭露出统治阶级无心抗战的心理。“几时收”的发间,既是痛切的质疑,也是无望的感叹。最后两句是点睛之笔,词人乞求西风把自己的泪水吹过大江,吹到已成为战争前线的扬州,充满无限悲慨。 学以致用 1.朱敦儒的《相见欢》中表明作者痛彻地质疑,又是无望的感叹的词句是 , 2..《相见欢》中词人朱敦儒乞求西风,表达无限悲慨的词句是 . 。 诗词赏析 (一)阅读《相见欢》完成下列各题. 1.上片中“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一句在全词中有哪些作用 答: 2.词的下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结合词句作具体分析. 答: (二)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相见欢 朱敦儒 金陵①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②散,几时收?试倩③悲风吹泪过扬州④。 [注]①金陵,古城名,即今江苏南京。②簪缨:代指达官显贵。簪和缨都是古代贵族的帽饰。缨,帽带。③倩(qìng):请人代自己做。④扬州:今江苏扬州,当时为南宋抗击金兵的前线。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或常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词的韵脚字为:楼、秋、流、收、州,押的是“u”韵。 B.这首词上片写景,写了夕阳、大地、长江等景物,视野宽广,气魄宏大。下片转为抒情,流露出作者浓烈的爱国情怀。 C.朱敦儒早年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词风豪迈苍凉。因国破家亡导致后来的词风变得柔美婉约了,如本词就是这种风格。 D.本词下片通过一个“乱”字,概括了中原沦丧的残酷现实;一句“几时收”,表现出词人对收复失地的坚定信心。 2、结合全词内容,请你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对“中原乱,簪缨散”的场景进行描述。 答: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