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3581850

【新课标·备课先锋】第20课 谈创造性思维 课件(共35张PPT)+素材

日期:2024-06-01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47次 大小:45536872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课件,PPT,35张,创造性思维,新课标,20课
    (课件网) 谈创造性思维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围绕创造性思维所阐述的内容,归纳、把握作者的观点。 2.理清文章阐述问题的思路,理解观点和材料之间的联系。 3.理解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培养创造性思维,培养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 文化自信:通过学习《谈创造性思维》,了解创造性思维在实际生活中的重大意义,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大胆设想、勇于创造的精神。 语言运用:了解议论文中常用的道理论证、举例论证的方法;体会本文语言严谨平和的特点。 思维能力:理清文章阐述问题的思路,理解观点和材料之间的联系;联系学习和生活实践,鼓励学生独立、自由思考,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审美创造:通过理解、欣赏文章中的语句,培养学生发现美和用语言文字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核心素养 问题:一个桌面四个角,锯掉一个角,还有几个角? 4-1=3 4-1=4 4-1=5 新课导入 21世纪教育 美国实业家罗迦·费·因格由四个几何图形引发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观点。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看看能否从中获得一些启示。 大千世界多姿多彩,千变万化,即使是同一个事物,角度不同,答案无穷。 21世纪教育网 罗伽·费·因格,生于1948年,当代美国实业家、学者、创造学家,是创意思考顾问公司的创立人与总裁。“创意思考顾问公司”位于加州,专门提供激发创意与革新的方法。他为全球各大企业提供演讲与专业课程。他之前写过两本创意思考的书籍:《当头棒喝》与《在屁股上踢一脚》,并推出广受欢迎的《创意大惊奇》卡片书。 作者简介 本文选自《中外母语教材选粹》(江苏教育-出卷网-2000年版)。郭常义、胡晓丁据日本小说家城山三郎的日文译文译为中文,有改动。 有很多人在生活、学习的过程中因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容易形成思维定式,知识学得比较死,不善于活用。 另外,生活中还有一些人认为搞发明创造的都是天才人物的事,不相信自己也能发明创造,导致创造性被自我压制,最终丧失。本文正是针对这种情况而写的。 写作背景 汲取(jí)    根深蒂固(dì)  锲而不舍(qiè) 渊博(yuān) 持之以恒(hénɡ) 孜孜不倦(zī) 模式(mó) 读准字音 1 根深蒂固:比喻根基深厚牢固,不可动摇。 2 行之有效:实行起来有成效。指某种方法或措施已经实行过,证明很有效用。 3 孜孜不倦:勤奋努力,不知疲倦。孜孜,勤勉、不懈怠。 4 汲取:吸取。 5 探求:探索追求。 理解词语 持之以恒:长久地坚持下去。恒,恒心。 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喻,明白。 轻而易举:形容事情容易做,不费力气。 锲而不舍: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有恒心,有毅力。锲,雕刻。 01 03 02 04 划分文章层次。 感受文章语言风格。 画出给你带来启示的句子。 不理解的问题,在课文旁批注。 听范读 第二部分(4-8): 第三部分(9-12): 以一个问题引出话题,说明确立“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的重要性。 论述创造性的思维必须具备的条件。 论述富有创造力的人和缺乏创造力的人的区别。 第一部分(1-3): 第四部分(13): 论述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坚信任何人都有创造力。 划分段落 通过范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 文章论述了哪两个问题? (1)创新思维的要素有哪些? (2)怎样的人才能有创新思维? 自主探究 文章为什么要从图形的问题谈起? 品味第一部分 从生活中的现象谈开去,直观生动地揭示话题“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内涵。生动有趣,这样使读者很容易接受作者的观点,并一步步思考探求知识和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同时也为后面分析作了很好的铺垫,显得自然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