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3585562

中职历史中国历史第3课 秦朝大一统格局的建立课件(共33张PPT)

日期:2025-11-22 科目:历史 类型:课件 查看:23次 大小:1461170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中职,历史,中国历史,3课,秦朝,大一统
  • cover
(课件网) 第3课 秦朝大一统格局的建立 课标要求 ①知道秦的统一; ②理解秦始皇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创立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及其意义。 “秦王扫六合” 背景 过程 意义 大一统举措 政治方面 经济方面 文化方面 意义 秦二世而亡 原因 过程 秦汉时期 大一统格局的建立与巩固 第二 单元 “大一统”不同于“大统一”单纯就地域统一作为理念,更多的是指在国家政治上的整齐划一,经济制度和思想文化上的高度集中。该思想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更从政治、军事、经济起到地缘互补的巨大优势效应。 大一统 ? 探究1 为什么秦能够统一六国? 公元前1046年(西周) 公元前770年(春秋) 公元前475年(战国) 探究1 为什么秦能够统一六国? 政治基础 列国争霸兼并,局部实现统一和建立中央集权; ? “华夏作为族群、文化、国家政权,在春秋战国时被周边民族所认同。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滋生发展。” ———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定公十年》 今师徒(行军)唯毋兴起,冬行恐寒,夏行恐暑,此不可以冬夏为者也。春则废民耕稼树艺,秋则废民获敛。今唯毋废一时(一季),则百姓饥寒冻馁而死者,不可胜数。 ———墨子《非攻》 探究1 为什么秦能够统一六国? 人心导向 ①人员交往和文化融和,出现“四海之内若一家”的观念; ②百姓希望“天下定于一”/厌战,渴望统一 ? (新法)“行五年,秦人富强”,“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商君列传》 探究1 为什么秦能够统一六国? 经济基础 商鞅变法,使得秦国国力强盛; “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立威诸侯。” ———《史记》 ?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者士勇。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史记·李斯列传》 六国所用相,皆其宗族及国人,独秦则不然。始与谋国开伯业者,卫人公孙鞅也,其他若楼缓赵人,张仪、魏冉、范睢皆魏人,蔡泽燕人,吕不韦韩人,李斯楚人,皆委国而听之不疑。卒之所以兼天下者,诸人之力也。 ———明张燧《千百年眼》卷四 探究1 为什么秦能够统一六国? 领导因素 广纳贤才,善于用人 ? 苏秦·“合纵” 合众弱以攻一强 张仪·“连横” 事一强以攻众弱 范睢·“远交近攻” 探究1 为什么秦能够统一六国? 领导因素 广纳贤才,善于用人 统一策略正确 ? “秦王扫六合” ①政治基础 列国争霸兼并,局部实现统一和建立中央集权; 背景 过程 意义 ②人心导向 出现“四海之内若一家”的观念; 百姓希望“天下定于一”; ③经济基础 商鞅变法,使得秦国国力强盛; ④领导因素 广纳贤才,善于用人; 统一策略正确 “秦王扫六合” (1)灭六国 策略:远交近攻、分化瓦解、各个击破 顺序:韩 赵 魏 楚 燕 齐 背景 过程 意义 (2)建立秦朝 人物:秦始皇 时间:BC221年 定都:咸阳 “秦王扫六合” (3)拓展疆域 征服百越,统一岭南,设四郡; 经略西南夷,开五尺道; 北击匈奴,收复河套,修筑长城; 背景 过程 意义 北起阴山至辽东 南至北向户 西至临洮、羌中 东至海暨朝鲜 “秦王扫六合” 国家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分裂的政治局面,初步建立了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国家版图:建立起幅员辽阔的国家,奠定了此后古代中国版图的基本轮廓; 民族交融: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 、交流与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 背景 北起阴山至辽东 南至北向户 西至临洮、羌中 东至海暨朝鲜 过程 意义 “大一统”不同于“大统一”单纯就地域统一作为理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