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3608110

13《唐诗五首: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教师版导学案

日期:2024-06-1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72次 大小:40448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唐诗五首: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教师,版导,学案
  • cover
《唐诗五首: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教师版导学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 (1)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理解诗歌内容。 (2) 记忆名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理 。 2. 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喜爱。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 教学难点: 1、理解诗句蕴含的情理 2、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方法 :诵读法、自学探究法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步:预习积累,夯实基础。 1、重点的字积累: 徙倚( )驱犊( ) 鹦鹉( ) 候骑 ( ) 都护 ( )燕然 ( )白沙堤 ( ) 2、重点词语积累(解释): 薄暮( )落晖( )犊( ) 征蓬( )归雁( )海楼( ) 暖树( )天镜( ) 3、作者介绍: 王绩【jì】(585—644), 代医生、著名诗人。字 ,号 ,绛州(今属山西.河津市)人。王绩一生郁郁不得志,在隋唐之际,曾三仕三隐。心念仕途,却又自知难以显达,故归隐山林田园,以琴酒诗歌自娱。王绩《野望》作品取境开阔,风格清新,属对工整,格律谐和,是唐初最早的 律诗之一。 王维(701-761),字 , 朝著名诗人。曾任尚书右丞等官职,世称 。王维是个多才多艺并有较高艺术修养的作家,他能诗能画,精通音乐。他的诗歌呈现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尤其是创作的山水田园诗对后世影响深远。宋朝苏轼曾赞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李白,字 ,号 ,唐代伟大诗人,人称“ ”。少有逸才,志气宏放,好剑术。其诗多惊世之语,想象奇特,风格雄奇豪放,是 诗人的代表。 白居易(772~846),字 ,晚年号香 。祖籍太原 ,后迁居陕西渭南,曾官左拾遗。著有《白氏长庆集》。白居易一生写了很多诗,是唐代诗人中创作最多的一个。《新乐府》50首和《秦中吟》10首,都很有名,其中以“因事立题”的《新乐府》最有名,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代表作。 第二步:诵读课文,熟读成诵。 第一课时 学习王绩的《野望》 一、听读课文,划分节奏。 二、借助注释,翻译诗文。 傍晚时分站在诗人隐居的地方纵目远眺,徘徊不定不知归依何方。   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牧人驱赶着牛群返回,猎人骑着马带着猎物回去。   我看到这些人又并不认识,咏一曲长歌来怀念古代采薇而食的隐士。 三、题解赏析 起句写傍晚在东皋伫望,次句写望后产生的寂寞惘然心情。三四句写晚景,用“树树”、“山山”、“皆”、“唯”极写“秋色”、“落晖”的浓重。五六句通过人事活动,进一步写晚景。最后两句说面对牧者猎者虽相见而不相识。自己甘愿过“采薇而食”的隐居生活, 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薄暮中所见景物:“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然而,王绩还不能像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后说:“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学习崔颢的《黄鹤楼》 一、听读课文,划分节奏。 二、借助注释,翻译诗文。 昔日仙人乘黄鹤过此,如今人去楼空,令人惆怅。  仙人乘鹤一去不复返,只余下白云朵朵漂浮不定。 在黄鹤楼上放眼望去,灿烂的阳光照耀着汉水平原,对岸汉阳镇四周的树木显得格外分明。再看江中的鹦鹉洲绿油油的草儿长得极其茂盛。 太阳快下山了,在黄鹤楼上哪里能望到故乡?只觉得眼前的汉水滚滚,烟波浩渺,使人更生思乡之愁。 三、赏析 首联: 从眼前的黄鹤楼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