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3608612

青岛版一年级下册数学8.1厘米的认识 课后反思

日期:2024-05-29 科目:数学 类型:小学素材 查看:95次 大小:14336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青岛,一年级,下册,数学,厘米,认识
  • cover
《厘米的认识》课后反思 课后反思: 用厘米做单位测量长度是学习测量物体的开始,也是学生初次认识长度单位,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尤其是对厘米长度单位的正确建立,将对学生认识其他长度单位产生积极地正迁移。因此,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在尺子上找1厘米,借助1厘米长的小棒 “量一量、比一比、想一想、找一找” 等数学活动,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并通过估测,形成初步的估测意识。在合作学习中,真正让学生体会到了生活与数学的紧密联系。为此,我认为本节课比较突出的有以几点: 一、故事情境导入,唤醒学生认知。 如果把一堂课比作一首优美的乐曲,那情境的创设就如是悠扬的和弦。我利用讲童话故事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为什么小徒弟明明把身长做成了3拃,衣服却小了呢?……从而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孩子主动思考探究,让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体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二、丰富体验活动,积累活动经验。 儿童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长度单位比较抽象,1厘米长度观念的建立既是重要的也是困难的,需要反复的体验。因此,在教学时,我安排了以下几个环节: 1、初步认识1厘米。 猜一猜:先通过谈话,让学生根据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猜一猜:1厘米有多长?学生猜完之后,再通过课件演示,从刻度0到刻度1之间,这一个大格的长度就是1厘米。 找一找:让学生从直尺上找出“1厘米”,然后利用反问的形式“除了这个1厘米,你还能找到其它的1厘米吗”从而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再让学生认一认,还有哪两个数字之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从而使学生充分认识1厘米的长度。 比一比:在这一环节设计了两个活动,一是先让学生思考,老师的长尺子上的1厘米和学生直尺上的1厘米一样长吗?引导学生比较后,教师总结,国际上规定的1厘米不管在哪把尺子上、不管在哪儿都是一样长的,向学生渗透长度守恒定律。二是先让学生猜1厘米的1根小棒与直尺上的1厘米比一比,结果会怎样呢?然后引导学生通过比一比发现,这根小棒的长度就是1厘米。 2、感受1厘米的实际长度。 引导学生借助1厘米的小棒,比划1厘米。并用心观察两个手指之间的空隙,记住这个长度。让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感受1厘米的长度。睁开眼睛再次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的长度。 3、找生活中的1厘米。 引导学生想,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学生交流后,引导学生通过比一比,发现哪个手指宽度大约是1厘米。最后教师小结,从现在开始,我们就有了一把随身携带的厘米尺。 通过创设这些丰富的体验活动,让学生在猜一猜、找一找、比一比等活动中,经历了从形象感知到逐步抽象的体验过程,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丰厚了对1厘米实际长度的认识,形成了1厘米的鲜明表象。 三、知识过渡迁移,促进能力提升。 1、运用迁移,认识“几厘米”。 放手让学生利用对1厘米的认识,自己在尺子上寻找几厘米,体会寻找几厘米长度的方法。并借助学生资源及时提炼、提升,0到几就是几厘米,几个大格就是几厘米,让学生在自主探究活动中获得亲身体验,在积极思考中获得数学经验。 2、培养估算意识,探究测量方法。 在教学测量时,让学生借助随身携带的厘米尺—手指,先估计线段的长度,在培养学生估算意识的同时,引起学生测量的欲望。通过同位合作及全班交流,探索测量的方法,提高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自主能力。 3、学会测量,实际应用。 在学习测量一拃的长度时,又一次引导学生用拃来估测生活中物体的长度,让学生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并借助练习,让学生在巩固测量方法的同时,进一步体会厘米的长度观念,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培养。 课堂教学是一门不完美的艺术,每堂课不可能尽善尽美。在教学中我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 回想整节课,在一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