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3630113

13 《唐诗五首》之《使至塞上》课件(共19张PPT)

日期:2024-06-2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20次 大小:2238573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7
唐诗五首,使至塞上,课件,19张,PPT
  • cover
(课件网) 王维 使至塞上 学习目标: 1、借助课本注释,理解诗歌内容。 2、借助关键字,领悟作者情感。 3、揣摩诗歌意境,能用自己的语言再现诗歌意境。 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有“诗佛”之称,与孟浩然并称“王孟”。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代表诗作《山居秋暝》《相思》《使至塞上》等。著有《王右丞集》。 了解诗人 《使至塞上》选自《王维集校注》卷二(中华书局1997年版)。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这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写出塞时的沿途景色。 创作背景 sài 初读,读准字音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yān 负责侦察、通信的骑兵。 飘飞的蓬草,古诗中常用于比喻远行之人。 一辆车,这里形容这次出使时随从不多。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再读,理解诗意 典属国的简称。汉代称负责少数民族事务的官员为典属国,这里诗人用来指自己的使者身份。 胡地的天空,指胡人居住的地方。 指烽烟。古代边关烽火多燃狼粪,因其轻烟直且不易为风吹散。 译文 (我)轻车简从,出使边疆去慰问守边官兵,出使途中路过居延。像飘飞的蓬草越过边塞,如归雁飞入胡人居住的地方。 浩瀚的沙漠中,一股青烟孤然直上,黄河尽头,西下的太阳正圆。 在萧关遇上骑马的侦察兵,得知前敌统帅正在燕然前线镇守。 练一练,用自己的话翻译诗歌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首联两句交待此行目的和到达地点,诗缘何而作。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单车”说明随从少,仪节规格不高,微露出失意情绪。描写行程的遥远,也表达出作者此时此刻的心情。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飘飞的蓬草一样飞出“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暗写出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激愤和抑郁。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 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 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 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首将正在燕然前线。 表现出边塞战事紧张 主旨 叙述了作者出使塞上的艰苦行程,以传神的笔墨描绘了塞外壮阔绮丽的景象及到达边塞访问的情况,表达了诗人出使边塞的悲壮情怀和难以排遣的孤寂之情。 再读,读出情感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屈复《唐诗成法》评此诗:“前四写其芜远,故有“过”字、‘出’‘入’字。五六写其无人,故用‘孤烟’‘落日’、‘直’字、‘圆’字,又加一倍惊恐,方转出七八,乃为有力。” 徐增《而庵说唐诗》评此诗: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