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3637021

13《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 课件(共38张PPT)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日期:2024-06-05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66次 大小:22473411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2022-2023,必修,语文,高中,统编,学年
  • cover
(课件网) “我读过很多书, 但后来大部分都忘记了, 你说这样的阅读究竟有什么意义?” 课前熟知 *读书:目的和前提 一、识作者 德国浪漫派最后一位骑士———赫尔曼·黑塞 赫尔曼·黑塞,1877年7月2日出生在德国,德国作家、诗人。1919年迁居瑞士,1923年46岁入瑞士籍。黑塞一生曾获多种文学荣誉,194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爱好音乐与绘画,是一位漂泊、孤独、隐逸的诗人。1962年于瑞士家中去世,享年85岁。作品多以小市民生活为题材,表现对过去时代的留恋,也反映了同时期人们的一些绝望心情。主要作品有《彼得·卡门青》《荒原狼》《东方之旅》《玻璃球游戏》等。 作者延读 黑塞的中国情结 黑塞的藏书室里,有一个专门存放中国书籍的角落。 我曾经在一本书里见过黑塞藏书室的照片,满墙到顶的书架,书籍竖立,光线柔和,书房连着餐厅,连着窗外的风景。 在另一张书房“中国角”的特写照片中,我仔细欣赏着黑塞的中国藏书……整整一架德译中国书,按书脊上的拼音,能看出有《道德经》《论语》《礼记》《庄子》等等。最令我惊讶的是,其中居然有一本《碧岩录》———此书乃宋代著名禅僧圆悟克勤所著,素有“禅门第一书”之称,可见书的主人对中国文化涉猎之广、浸淫之深。 “我踱至书库的一角,这儿站立着许多中国人———一个雅致、宁静和愉快的角落。这些古老的书本里,写着那么多优秀又非常奇特的具有现实意义的东西。在可怕的战争年代里,我曾多少次在这里寻得藉以自慰、使我振作的思想啊!”在1921年发表的《我观中国》一文中,黑塞曾这样描述。 从27岁起,黑塞就追踪和评论几乎一切可以搜集到的、欧洲人不熟悉的东方图书的译著。他一生研究中国文化达60年之久,读了近160本中国书籍———上至深奥晦涩的宗教、哲学经典,下到怡情悦性的诗歌小说、神话传说。他还写过40多篇关于中国书的文章。 甚至可以说,黑塞所读的中国古籍,比大多数中国人还多。 1877年,黑塞出生于德国许瓦本地区小城卡尔夫一个虔诚的传教士家庭,其父亲及外祖父均在印度传教多年,母亲也出生于印度———因自幼耳濡目染,黑塞对古老绚烂的东方文明充满向往。 13岁时,黑塞就立志成为一位诗人。诗人的宿命,乃身心漂泊,从成年开始,黑塞就在欧洲游历。1911年,34岁的黑塞与一位画家结伴,启程赴印度,寻觅遥远心灵的故乡———这年的9月至12月,他游历了印度、锡兰、新加坡和苏门答腊等地,由于当时中国正爆发辛亥革命,他未能进入中国……此次远行,黑塞对印度人没有留下什么印象,令他感到强大而富有朝气的倒是中国人。 回到欧洲以后,他便全身心地投入对中国文化的探索。 其实,早在1907年,黑塞的父亲约翰·黑塞便把老子介绍给了他。同年,黑塞还得到德译中国诗集《中国牧笛》,他如获至宝,读后感叹不已:“……读着这些优美的诗篇,我们仿佛徜徉在异域盛开的莲花丛中,感受到一种与古希腊、古罗马相媲美的古老文明的馨香。” 1912年,黑塞离开德国,定居瑞士。两年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战火纷飞,在迷惘与苦闷中,黑塞开始离开曾一度迷恋的印度哲学,离开它的忍受和认命思想,转向中国哲学。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黑塞认为只有中国的圣贤能够拯救欧洲的灵魂,他把传播中国思想,特别是道家思想,视为自己的重要使命———在给友人罗曼·罗兰的信中,黑塞写道:“老子多年来带给我极大的智慧和安慰,‘道’这个字对我意味着全部的生活真谛。”对于庄子,黑塞也推崇至极,他认为整个西方文化史上还没有一部能与《庄子》相媲美的著作。 接触老庄哲学后,黑塞对世界有了新的认识,开始沉潜于内心之路———在内心流亡中,道家学说中“矛盾的两极相互依存、互为前提,既对立又相融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