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3654461

23 《孟子》三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课件(共34张PPT)+教案+学案+素材

日期:2024-06-0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学案 查看:35次 大小:7395190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学案,教案,PPT,34张,课件,失道寡助
    (课件网)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开创者,而在孔子之后,继续将儒家学派发扬光大的是孟子。孟子把孔子“仁”的观念发展为“仁政”学说。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三篇 文章,了解孟子及其主要 思想。 新课导入 23《孟子》三章 核心素养 1.学习三篇文章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及条分缕析、环环相扣的论说特色。(难点) 2.掌握古今异义词,学习文中的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重点) 3.正确理解并认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并从中得到应有的教益———人才要在艰苦中造就。 (素养)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理解古代哲人的思想。 2.学习本文开头提出论点后逐层论证的写法。 3.理解“天时、地利、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 孟子:(约前372—前 289),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学宗师,后世常以“孔孟”并称,尊称孟子为“亚圣”。 作者简介 新知认知 《孟子》 《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也是先秦诸子散文中极有影响的著作。《孟子》一书记载了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为研究孟子及思孟学派的主要材料。分《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七篇。宋朝朱熹把《孟子》和《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孟子》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具风格,对后世散文的发展影响很大。 知识链接 孟子生活在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代。当时,各大国之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统治者是“庖有肥肉,厩有肥马”,人民是“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蓄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孟子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主张,呼吁各国诸侯重视人民的作用;提出残暴之君是“独夫”,人民可以推翻他;强烈反对不义战争,认为只有“不嗜杀人者”,才能统一天下。孟子向往着历史上尧舜的功绩,他到处游说,宣扬他的“仁政”“王道”,并把这一希望寄托在统治者发“仁心”上,力图维护西周的井田制度,从而使天下归顺,达到成就王业,“黎民不饥不寒”的目的。 写作背景 “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 朗读课文 诵读课文时注意: 1.读对字音,把握节奏,留意停顿、重音、语气。 2.结合注释,反复诵读。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fú)/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sù)/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yù)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pàn)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天时: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人和: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译: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郭:外城,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古义:外城。 今义:姓氏 环①而攻之②而不胜:环,围。而①:表顺接 而②,表转折,却。 译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