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3682558

1. 社戏 第2课时课件(20张PPT)

日期:2024-06-1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78次 大小:4796812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社戏,课时,课件,20张,PPT
  • cover
(课件网) 第二课时 1社戏 知识回顾 1. 梳理全文 2. 学习文章两处情节 1.教学内容:月下行船(10~13段) 2.教学重点:赏析语言,学习写景方法, 掌握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内容和重点 作者抓住什么详细地描写来突出小伙伴看戏途中的心情?请对此进行赏析。 读文章第10自然段,思考: “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 赏析: 这一句话对小伙伴的开船动作运用一系列的动词“点”“磕”“———“上前”等,进行传神的描绘。 通过“已经”“即”这些副词,表现看戏时的急切心情。 表现小伙伴们驾船熟练敏捷的技巧、勤劳能干的性格和去看戏时的愉快的心情。 语言赏析 1.朗读,并体会写景语言的优美。 2.从中任意选择一句完成书面赏析, 写在课本相应的位置。 读文章第11、12自然段,完成任务: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 赏析: 这一句从嗅觉的角度写出了富有江南水乡特征的 景物的香味,空气清新。 “扑面”这个词从侧面体现出船行的很快,表现出小伙伴兴奋的心情。 语言赏析 “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赏析: “朦胧”从视觉的角度写出了江南月色在水气中氤氲中迷蒙、富有诗意的特点,体现当时我们愉悦的心情。 语言赏析 “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本体 喻体 山的颜色 山的线条 跳跃 赏析: 这一句把连山比喻成兽脊,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山在夜色中的颜色、线条。山在船行进时视觉上给人的上下起伏的感觉。 “踊跃”“远远地跑向船尾”化静为动,表现船行之快,衬托出小伙伴们急切又兴奋的心情。 比喻 语言赏析 赏析: 这句话从听觉的角度写出了横笛的悠扬,“自失”写出作者当时为笛声而吸引陶醉、沉静的心情。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语言赏析 高兴 迫切 沉静 起伏的连山,入踊跃的铁的兽脊,船速很快,烘托出我的那种急迫的心情。 听到歌声,料想便来自戏台,心里更是迫切。 而婉转悠扬的笛声使我沉静。 在这两段文字当中,作者的心情是多样化的。 2.充分调动多种感觉器官进行描写。 1.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 3.运用修辞手法。 船、水、豆麦、渔火。 视觉:豆麦“碧绿”、远山“淡黑”,月色 朦胧在水气里,依稀的赵庄,几点火; 嗅觉:豆麦和水草的“清香”; 听觉:“潺潺”的水声,横笛的悠扬,远处 的歌吹。 感觉: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使我的心也沉 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 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山水之间、月色之下、横笛悠扬、赏心乐事 ———江南水乡月夜图。 景物描写手法小结 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暗示社会背景。 2.渲染气氛。 3.烘托人物心情或衬托任务性格、品质。 4.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后面故事情节的发展作铺垫。 5.表现中心。 环境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这一段环境描写写出了优美的江南水乡风光,渲染了朦胧、静谧的氛围,烘托着我的好心情,表达着我的景色的喜爱和留恋。 为下文在赵庄看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同时也有力地表现了中心,这一路所见的优美自然风光正是我难以忘怀这一夜的重要原因。 第11、12自然段中环境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2.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有感情地朗读第11、 12自然段。 1.本课细细品味第11、12自然段的语言, 学习了景物描写的方法,掌握环境描写 的作用。 本课小结 1.朗读,并体会写景语言的优美。 2.从中任意选择一句完成书面赏析, 写在课本相应的位置。 读文章第11、12自然段,完成任务: 社 戏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