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五课 从三国鼎立到南北朝对立 课前提示: 1、三国鼎立是汉末豪强势力割据混乱的结果。 2、西晋的统一昙花一现,全国再度陷入政权分立与混乱中。 3、在西晋灭亡后南北政权对峙中,北方政权日渐强大。 从三国鼎立到南北朝对立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间轴 01 三分天下 一、三分天下 1、东汉衰落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在公元184年黄巾起义的沉重打击下,东汉政权名存实亡。各地豪强地主、官吏趁机扩大军事力量,逐渐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军阀割据势力。特别在董卓死后,各地将领公开割据,战争不断。其中势力雄厚的是北方的袁绍和曹操集团。 袁绍 袁绍出身“汝南袁氏”,四世三公。东汉末年诛杀宦官,怒斥董卓。初平元年(190年),带兵讨伐董卓,自号车骑将军。励精图治,先后占据冀州、青州、并州、幽州地区,统一河北地区,交好北方少数民族,成为当时最大的军阀势力。公元200年,官渡之战,兵败曹操。 曹操 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 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经济上采用军事管理的形式募民屯田,逐渐发展成为北方地区唯一能与袁绍抗衡的势力。 2、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今河南封丘西),继而击溃袁军主力。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3、赤壁之战 208年,曹操领兵南下,欲夺取南方,统一全国。孙权与刘备结成同盟,合并5万抗曹。最终孙、刘以少胜多战胜了曹操。 此后曹操退居中原,刘备趁机夺取益州、荆州,孙权占江东,天下三分格局初定。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至公元219年,孙权袭取荆州,截杀关羽,吴、蜀两国结仇。 公元220年,曹操去世,其子曹丕称帝,建立魏国,定都洛阳,史称“曹魏”。 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同年,刘备以替关羽报仇为由,挥兵东征孙权。孙权一边派陆逊应战蜀汉军,一边向曹魏求和,以避免两线作战。公元222年,陆逊在夷陵地区大败蜀汉军,史称“夷陵之战”。此次战役与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并称为三国“三大战役”。虽然东吴守住了荆州,但是两国实力大受影响。为共抗曹军,两国又结成联盟。 公元222年,孙权称王。直至公元229年,孙权才称帝,建立吴国,史称“孙吴”。至此,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公元200年 官渡之战 公元208年 赤壁之战 魏 建立者:曹丕 都 城:洛阳 时 间:220-265 蜀 建立者:刘备 都 城:成都 时 间:221-263 吴 建立者:孙权 都 城:建业 时 间:229-280 4、三国鼎立 三国的统治 曹丕当政后,在政治上,废除中常侍和小黄门,禁止妇人、宦官及外戚干政,并确立了九品中正制;在经济上,曹丕继续发展屯田制,修水利、造翻车,并提倡节俭、薄葬,以图稳定社会秩序,发展社会经济;在文化上,重视文教、礼乐,并选用“儒通经术,吏达文法”的贤智之士。 蜀汉 蜀汉在丞相诸葛亮的治理下,发展经济, 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令 % Tp3 SAI. 1 r ■- -M JVd: i ^1 二 ; dP ^ — -4— & 雖1 「 T m" S t 孙吴开发江东,造船业 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 230 年,孙权派将军卫 温率领万人舰队到达夷 洲,加强了台湾与内地 的联系 o 02 短暂统一 西晋 266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西晋。 263年,司马昭派兵灭蜀汉。 280年,晋灭吴,三国鼎立局面结束, 西晋统一。 2、西晋的短暂统一 316年,匈奴贵族率军攻破长安,西晋灭亡,此后,西晋统治集团南迁。 思考:为何西晋的统一如此短暂? 八王之乱示意图 五胡内迁示意图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