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3701181

三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16课奇石 教案

日期:2025-11-12 科目:美术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22次 大小:120387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教案,三年级,下册,美术,16课,奇石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6课奇石 一、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欣赏.评述”学习领域,主要目的是了解中国的赏石文化,对奇石进行欣赏与评述, 对水墨画石的方法有一定了解,并初步尝试画一幅水墨奇石图。三年级上册涉及画教学的内容有《彩墨游戏》《大狮子》,《向齐白石学画蔬果》,三年级下册则安排了《奇石》,《山外有山》两个课题。从整体设置上看,此课是从花鸟画向山水画教学的过渡,这些课有一个共同特点, 那就是趣味性与生活化。中国画的学习固然离不开对优秀作品的临摹-- 向优家学习,向传统技法学习。然而对于小学中段的学生,富于童趣与文化涵养的教学才是最适合的,本课教学内容的选择在文化传承与趣味性上达到了完美的结合。 从欣赏奇石到赏析历代画家笔下的奇石形象,是一座从大自然通往中国画学习的有效桥梁。 不仅如此,优秀的国画作品更以它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着决泱大国传统艺术的博大精深。千姿百态的奇石是文化、艺术、情感乃至精神的化身、无论是山形、物形,人们心中的奇石都是人格化的。理解了传统文人对石头的认知,米蒂拜石的故事中将奇丑无比的石头称作“石丈”“石兄"便不足为怪。丰富的自然原型与精神的内蕴在中国特有的笔墨技法下化为不受羁绊的艺术形象,充满了无限的想象与创造,也洋溢着浓郁的童趣与天真。本节课的教学更多的是欣赏和评述,而习作练习是作为欣赏教学的补充与延伸,也可设置两课时,以便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水墨画的练习与创作。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正处于童心未泯,又对世界认识逐渐客观的时期。绘画表现既富于童趣,又开始对技法具备良好的把握能力。学生对水墨画充满兴趣,用中国水墨画的笔墨技法表现奇石,在传承的同时,会展现出更多的童趣。 成人在欣赏奇石时,难免会有世俗与成法的限制,但三年级的学生却能从本真出发,对奇石做出更为纯粹的欣赏与评述。在水墨奇石的描绘过程中,孩子们大胆想象、敢于创新的精神也可以获得较好的发挥。学生不受成法约束,富于童趣、奇特、夸张的艺术形象将会在他们的口中与笔下逐一诞生。了解古人的赏石法只是种引导与启发, 更有意义的是基于儿童内心的想象与审美情感的抒发。赏奇石、探奇石、画奇石,基于儿童心理的美术教学会显现出极大的魅力与超乎想象的艺术空间。 三、教学目标 1.了解奇石的造型、纹理、色泽、质地等方面的特点,感受自然美。 2.在欣赏、探究的基础上,对各种奇石进行审美评价:用水墨画的形式,个性化地表现奇石之美。 3.增进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传统文化艺术的情感,发展水墨画学习的兴趣与能力。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奇石与奇石绘画作品欣赏。 难点:抓住奇石的特点,用水墨画技法进行个性化的表现。 教学课时 1.课时 六、教学准备 1.教具:收集各种奇石图片或实物、名家画石作品物,名家画石作品图片,水墨画工具材料,课件。 2学具:水墨画工具材料。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预计用时1分钟) 1. 教师活动:这节课正式上课之前教师先进行仪式, 对着大屏幕上的奇石(右军像》,教师作揖并大声念道:“将军在上,请受在下一拜!”“学生如有兴趣,可以跟着跟着老师一起做一遍。再请学生猜一猜这尊《右军像》的作者是谁 是怎样创造出来的 2.学生活动:跟着老师一起做一遍“拜将军”,猜测《右将军》的作者与产生原因。 3.教师活动:这是块奇特的石头, 它真正的作者是大自然,历经亿万年的鬼斧神工,加上我们对石头形态的想象赋予其特殊的意义。这里有创造者,有发现者,而我们大家这节课要成为欣赏者与感悟者,让我们来欣赏更多的奇石。出示课题:《奇石》。 【设计意图】教师用拜石的形式进入教学,身体力行,承续古代文人思绪,而学生跟着拜石,这个激趣过程中,学生进入情境的角色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