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3719353

【核心素养目标】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月夜忆舍弟 教案

日期:2024-05-17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11次 大小:1280512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核心,素养,目标,第三,单元,课外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月夜忆舍弟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 1.掌握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 2.诵读并默诗歌《月夜忆舍弟》 ,理解诗词内容,理解主题思想。 3.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核心素养: 文化自信︰通过学习《月夜忆舍弟 》体会古诗的主题思想,感受诗人忧国思亲的思想感情;反复诵读,在吟咏中,传承诗词的魅力。 语言运用︰结合注释疏通诗句,初步把握句面意思,丰富知识储备,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思维能力∶赏析诗歌,学会运用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审美创造: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唐肃宗乾元二年,立秋后。在远离长安的边远地区,杜甫对着月亮写下了《月夜忆舍弟》。从此,整首诗便让每一颗思乡怀人的心灵为之震颤。 四百年后的一天南宋爱国词人刘辰翁读到这首诗说:浅浅语使人愁。 八百年后的一天 明代文学家钟惺读到这首诗说:含情往复不可言。 一千年后的一天清朝爱国诗人杨伦读到这首诗说:凄楚不堪多读。 那一千三百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又会读出什么样的滋味呢? 【了解作者与背景知识】(教师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情感)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公元759年(乾元二年)秋杜甫在秦州所作。这年九月,安史之乱,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题目释义】 舍弟:对人谦称自己的弟弟。 诗题意思:诗人在月夜回想自己分散的弟弟,抒发了作者内心忧虑之前。 【文学常识———敬称谦称】 家大舍小令外人 用“家”字: 在他人面前谦称自己家中辈份高的或年纪比较大的亲人。 如:家父、家君、家严、家尊(称自己的父亲) 家母、家慈(称自己的母亲) 家兄(称自己的哥哥) 家姐(称自己的姐姐) 家叔 用“舍”字:在他人面前谦称自己家中辈份低的或年纪小的亲人。 如:舍弟(称自己的弟弟)、 舍妹(称自己的妹妹)、 舍侄(称自己的侄子)、 舍亲(自己的亲戚)、 舍间(谦称自己的家,也称“舍下”) 用“令”字:是对别人的敬称。 称别人的父亲:令尊; 称别人的母亲:令堂; 称别人的兄妹:令兄、令妹; 称别人的兄长:令兄; 称别人的儿女:令郎、令嫒、令爱; 称别人的弟弟:令弟; 称别人的侄子:令侄; 称别人的亲戚:令亲 【听范读】(播放范读视频) 朗读提示:语气语调:低缓、沉重 情感基调:愁苦、悲痛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shù)鼓断人行,边秋一雁(yàn)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sàn) ,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学生朗读】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戌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学法指导: ①把握好重音和停连,感受音韵之美; ②注意语气和节奏,把握好感情基调。 【逐句翻译】 句意:边防驻军的鼓声禁止人行走,边塞的秋天里有孤雁在鸣叫。 句意:恰逢白露时节,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句意:我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他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