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3755451

【精品解析】2022-2023学年人教版地理七年级第一学期期末模拟试卷2

日期:2025-11-13 科目:地理 类型:初中试卷 查看:58次 大小:74261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精品,解析,2022-2023,学年,人教,地理
    2022-2023学年人教版地理七年级第一学期期末模拟试卷2 一、单选题 1.下图是经纬网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A点的地理坐标是(  ) A.(23.5°N,40°E) B.(23.5°S,40°W) C.(40°N,23.5°E) D.(40°S,23.5°W) (2)属于南半球、东半球、低纬度的是(  ) A.A地 B.B地 C.C地 D.D地 【答案】(1)A (2)B 【知识点】经纬线的特点及划分;东西半球的划分;经纬网判断方向、定位 【解析】【分析】(1)若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向东增大,就是东经,用符号E表示,若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向西增大,就是西经,用符号W表示;若相邻两条纬线的纬度向北增大,就是北纬,用符号N表示,若相邻两条纬线的纬度向南增大,就是南纬,用符号S表示。依据经纬度的判读,图中A点的地理坐标是23.5°N,40°E。故答案为:A。(2)东西半球的划分是以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为界,东半球的经度范围为20°W→0°→160°E,西半球的经度范围为160°E←180°←20°W.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赤道。0°-30°为低纬度,30°-60°为中纬度,60°-90°为高纬度,据此判断,A地位于赤道以北,23.5°N,40°E,位于东半球、北半球、低纬度,故A错误;B点位于赤道与南回归线之间,位于20°W以东,该点位于南半球、东半球和低纬度,故B正确;C点位于20°W以西,赤道以北,30°N-60°N之间,位于西半球、北半球、中纬度,故C错误;D的纬度大约是45°S,位于中纬度,故D错误。故答案为:B。 【点评】(1)在地球仪上垂直于地轴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叫做纬线。所有纬线都互相平行,但长度不等,自赤道向南北两极逐渐递减,指示东西方向。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的并同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叫经线,所有的经线都等长,指示南北方向,最终相交于南北两极点。相对的两条经线组成经线圈,度数相加等于180度,但东西经相反。 (2)在地球仪上垂直于地轴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叫做纬线,赤道是地球表面的点随地球自转产生的轨迹中周长最长的圆周线,即0°纬线。它是划分南纬和北纬的分界线,也是南半球和北半球的分界线。0°~30°之间为低纬度,30°~60°之间是中纬度,60°~90°之间为高纬度。 2.下列地图的图幅大小相等,所表示的内容最详细的是(  ) A.安顺市地图 B.贵州省地图 C.中国地图 D.紫云县地图 【答案】D 【知识点】比例尺 【解析】【分析】在图幅相同的条件下,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题干中四幅地图中紫云县地图的范围最小,其比例尺最大,表示内容最详细,D正确。故答案为:D。 【点评】比例尺是表示图上一条线段的长度与地面相应线段的实际长度之比,公式为: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在图幅相同的条件下,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比例尺越小,表示的范围越大,内容越简略。所以在绘制大范围地区的地图时,往往采用较小的比例尺,而绘制小范围地区的地图时,需要采用较大的比例尺。 3.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在太行山中发现许多海螺、海蚌壳等生物化石。这记载说明(  ) A.太行山是从古老的大海里升起来的 B.当今的海螺、海蚌是从陆地进入海洋的 C.太行山今后将从陆地变为海洋 D.古老的海螺、海蚌是生活在陆地上的 【答案】A 【知识点】海陆变迁的原因和例证 【解析】【分析】在太行山中发现许多海螺、海蚌壳等生物化石,这一记载说明太行山原来是海洋,后来由于地壳变动逐渐隆起形成山脉,A对,BCD错。 故答案为:A。 【点评】地表形态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海陆不断发生变迁。海洋可以变成陆地,陆地也可变成海洋。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地壳的变动、海平面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人类活动例如填海造陆等也会引起海陆的变化。海陆变迁的证据有很多,如在喜马拉雅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