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3762898

15 无言之美 课件(共18张PPT)+素材

日期:2024-06-2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52次 大小:13550218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无言,之美,课件,18张,PPT,素材
    (课件网) 第4单元 15 无言之美 人教版 九年级 语文(下) 检查预习 作者简介 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美学家、翻译家。主要作品有《文艺心理学》《谈美》《西方美学史》等。 生难字词 (1)字音 意蕴( ) 颦( ) 蛾( )眉 寂寥( ) 谚( )语 心旷( )神怡 轻描淡写 ( ) 栩栩如生( ) 目不忍睹( ) 信手拈( )来 铢两悉称( ) yùn liáo yàn é pín kuàng miáo xǔ dǔ niān chèn (2)词义 【轻描淡写】 【栩栩如生】 着力不多地描写或叙述;谈问题时把重要问题轻轻带过。 【目不忍睹】 栩栩,活泼生动的样子。指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 形容景象十分凄惨,使人不忍心看。 【信手拈来】 随手拿来。多指写文章时词汇或材料丰富,不费思索,就能写出来。 【铢两悉称】 形容两方面轻重相当或优劣相等。铢两,比喻微小之处。 整体感知 朗读指导。 1 点击播放 先试读,再带入问题探读,在反复诵读中体味文本语言魅力,深入解析“无言之美”。 以文学、音乐、雕塑等各类艺术作品为例,分析了言不必尽意、无声胜有声、含蓄不露等所表现出来的“无言之美”。 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结构。 2 第一部分(1~3): 第二部分(4~12): 第三部分(13): 引用孔子的话引出“无言”这一话题,提出“言”与“意”。 总结上文,归纳出自己的观点: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 精读课文 1.作者是如何引出“无言”这一话题的?作者认为“无言”的意蕴,应该从哪方面着手研究? 作者首先从孔子和子贡的对话引出“无言”话题;作者认为要探究“无言”的意蕴,应该从美术观点去研究。 2.阅读第3段,概括“言”和“意”的关系。 言是固定的,有迹象的,是散碎的,有限的; 而意是瞬息万变、缥缈无踪的,是混整的,无限的。 言所以达意,但意决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 3.作者对文学的定义是怎样的? 所谓文学,就是以言达意的一种美术。 4.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证明“无言”也能产生美的?作者在此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一共从四种艺术入手,运用了举例论证,论证了“无言”也能产生美。 ①以“言尽一切”的相片与“言及部分”的图画相比,图画之美证明了无言之美; ②以文学作品的“言不能尽意,也不必尽意”凸显无言之美; ③从音乐中的“无声胜有声”论证无言之美; ④从雕刻艺术的含蓄不露来论述无言之美。 5.简要说说本文的论证思路,分析作者是如何论述“无言”之美的。 作者首先从孔子与学生的对话中引出无言的话题,并点明要从美术角度关注无言之美。接着论证言、意关系,并以以言达意的文学为例,说明文学乃至一切艺术都是尽量以言表意,而不能全然以言表意,也无须全然以言表意,即说明无言之美。为了论述自己的观点,作者分别从绘画的选择之美、文学的意蕴之美、音乐的无声之美、雕刻的含蓄不露之美来论证。 深层探究 请你结合作者的任意一则论据,说说你对“无言之美”的感受。 作者以齐白石老人画虾为例来论证此观点。这个观点正确。如我们知道松树的耐寒可以象征它的坚韧,而当我们在雪地里认真观察时,会发现只有松树傲然长青,松针贯穿积雪依然向上。此刻,我们会真正感受到这种坚韧的品质是那样真实。 课堂小结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了“无言之美”的内涵,同时也得到了一些启示:欣赏艺术作品时,不仅要注意有形有象的部分,还要关注其中的“空白”,懂得感受其中的“无言之美”。 你认为“穷形尽相”是获得美和达到美的最好途径吗?请举例论证。 拓展延伸 “穷形尽相”并不是一个获得美和达到美的最好途径,反而是恰到好处的留白更益于激发人们的联想和想象,并融入自我的主观情感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