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古希腊的石头 冯骥才 : 当代作家 长篇小说:《义和拳》、《神灯》 中篇小说:《走进暴风骤雨》 《啊!》获1977———1980年 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神鞭》获1983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短篇小说 :《高女人和他的矮丈夫》 《雕花的烟斗》获1979年全国优秀短篇 小说奖。 一、作者简介 石头 二、背景介绍 冯骥才是一位很有成就的作家,他似乎对古代文化情有独钟。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他就凭借反思历史、反思传统文化的《神鞭》《三寸金莲》等一系列小说而蜚声文坛。几年前,就在自己文学创作最旺盛的阶段,他停下了创作,转而致力于文化发掘和文物保护工作。当来到古希腊遗址,站在雅典卫城上,冯骥才有了惊人的发现,有了对古希腊神像与中国古代神像的简单的比较和联想,比较的结果让人对世界文明的未来和发展充满了信心。 波塞冬神庙 缺头神像 迈锡尼遗址 《米洛斯的阿芙洛蒂忒》,阿芙洛蒂忒是 爱与美之神,这尊《米洛斯的阿芙洛蒂忒》,已经成为赞颂女性人体美的代名词。 帕特农神庙 掷铁饼者,被誉为“体育运动之神” 石头 三、题目阐释 文题用借代的手法点明了写作的对象--古希腊文明。 “古希腊的石头”,指的是作为宗教崇拜出现的雕塑。在冯骥才的眼中,“石头”是文化的使者,从历史深处走来,与现代人交谈,现代人得以与这个地方“神交”,可以触摸的真实的历史。 四、知识积累 炯炯(jiong)有神 暧( ai)昧(mei) 亢(kang)奋 坚不可摧(cui ) 葱茏(long) 头颅(lu ) 五采缤(bin)纷 神谕(yu ) 呵(hu )护 坍(tan)塌 废墟(xu ) 磨砺(li ) 甬(yong)道 泯(min)灭 五、自主探究,细加揣摩 1、冯骥才为什么喜欢“古希腊的石头”? 在冯骥才眼中,“石头”是文化的使者,“石头”(雕塑)反映了古希腊的文明,或者说让冯骥才找到了“逼真地进入希腊历史的秘密”,它们从历史深处走来,与现代人交谈,现代人得以与这个地方“神交”,可以触摸到真实的历史。 2、冯骥才对古希腊石头的欣赏,也就是对外族文明的欣赏,从文中看,作者真正关注的是什么? 作者当然不会简单的一门心思的沉醉在对外族文明的欣赏中,他更加关注的是古希腊文明与中国古代文明的千丝万缕的联系,更关心的是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的融合和并存。所以,站在雅典卫城上,冯骥才有了惊奇的发现,有了对古希腊神像与中国佛像的简单的比较与联想,比较的结果让人对世界文明的未来和发展充满了信心。这是冯骥才在“古希腊石头”上最为温馨的遐想。 3、对“时间隧道就在希腊人的石头中间”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 古希腊的石头是古希腊历史的见证,所展现出来的是人类文明演进的脚步,站在他们中间就如同站在时光隧道中,可以发现人类历史的过程。 4、作者为什么要致力于文化发掘和文物保护工作?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它从不为美丽而耽搁,因失去而忧伤;它没有拖泥带水的留恋也不肯做搔首弄姿的回望。历史与古老的文明只有留给后人去苦苦追寻了。然而,“永恒是达不到的”,“石头并非坚不可摧”。历史会因为久远而模糊,文化会因失传而断层。“在岁月的翻滚中,古希腊人的石头已经满是裂痕与缺口,有的只剩下一些残块和断片。“现在这些残块和断片”固然还向我们传达着那个时代零星的信息,但如果任其损毁,不加保护,很快,我们就再也无从找到历史的蛛丝马迹了。 5、文中说,古老的石头“各自不同的形态都是历史的表情”。你是怎样理解“历史的表情'的 “每一块看似冰冷的古老的石头,其实并没有死亡,它们犹然带着昔时的气息。”“石头上的残痕则是它们命运的印记与年龄的刻度。”这些都是对历史的最真实的记录,也正是今人对历史沧桑感的一种真实的认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