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废墟的召唤 宗璞 ——— 圆明园 圆明园又称圆明三园,是清朝一座大型皇家宫苑,它坐落在北京西郊,与颐和园毗邻,由圆明园、长春园和万春园组成。 圆明园,曾以其宏大的地域规模、杰出的营造技艺、精美的建筑景群、丰富的文化收藏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内涵而享誉于世,被誉为“一切造园艺术的典范”,被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称誉为“理想与艺术的典范”。 圆明园 远瀛观 方壶胜境 1860年(咸丰十年)被英法联军劫掠焚毁 作者介绍 宗璞,原名冯钟璞。女,散文家、小说家。曾在《文艺报》、《世界文学》等刊做编辑。著作有《三生石》(获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铁箫人语》《宗璞散文选集》等。宗璞出生于书香门第,深受中外文化的熏陶,有良好的文化素养。文风明朗而有含蓄,流畅而有余韵,于细腻之中,注意细节 。 《废墟的召唤》是作者写于1979年的散文力作,充分体现了她的真挚情感和语言美感。她凭吊这片废墟的时候有着自己的特有的感受和深沉的思考。1979年时值党的改革开放的号角如春雷般在神州大地回响,时代正呼唤着改革和振兴。 写作背景 阅读课文:“废墟”召唤的是什么? 作者是什么季节来到圆明园凭吊的?面对废墟,作者是怎样的情感? 本篇散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根据课文回答以下问题: 主要内容 作者冬日漫游圆明园遗址,先写眼前的所见,表达作者对历史的凭吊,然后借对风声的描绘引出聆听到废墟的召唤。最后又由废墟的召唤而引发深沉的思考,阐释改变废墟这一疑固历史所应承担的责任。 第一部分 :(1-3)对圆明园废墟进行整体描绘,突出其凝固、停滞的现状,表现出作者对圆明园的忧患和惆怅,抒发作者渴望更新、变革的激情。 第二部分: (4-10)直抒胸臆,号召人们“留下来”,改造这凝固的历史。 第三部分: (11-19)通过我与“年轻人”的对话,由前面自我情感的直接表达,转而对全社会发出呼唤,尤其是对青年人发出呼唤。 第四部分: (20-21)点题,表明主旨。 文章结构 文章理解 第一段的景色描写有什么作用? 描绘了一幅清冷凄凉的画面,为全文奠定了基调,总领全文。 “对着这一凝固的历史,我只有怅然凝望”,为什么说“历史”是“凝固的”? 文章理解 因为这蒙受了奇耻大辱的废墟,只管悠闲地,若无其事的停泊着,如石刻一般,停滞了,凝固了,而废墟永远象征了那段与它有关的历史。所以说历史凝固了。 文章前面说“它该让出地方,好建设新的一切,”但后文却说“能源能留下一部分废墟呢,最好是远观一带,或只是这座断桥,也可以的”,这样行文前后是否矛盾? 文章理解 前面说的是改造历史,后面说的是不忘记历史,两者相辅相成,作者内心经历了一定的挣扎和思考。 怎么理解年轻人“介于冷和苦之间”的笑? 文章理解 “介于冷和苦之间”的笑容,神态和语言,无不反映出“年轻人既有责任意识又存疑虑情绪的矛盾心理。 废墟”召唤的是什么? 废墟召唤的是一种积极改革、弃旧更新、寻求新的建设和发展的时代精神。“召唤人们留下来,改造这凝固的历史”做出努力,尽每一个“我”的责任。 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