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3820301

2023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学案 第5讲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日期:2024-06-16 科目:地理 类型:高中学案 查看:96次 大小:3208192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地理,2023届,高三,一轮,习学,地球
  • cover
第5讲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必备知识 学科素养 1.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2.时差产生的原因。3.地方时、区时和日期变更的相关计算。4.沿地球表面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规律。 1.地理实践力:结合观测,理解昼夜交替的原因、周期和影响。2.综合思维:通过资料分析,学会地方时、区时和日期的计算方法;正确认识运动物体偏转的规律及其影响。 一、地球的自转 1.自转定义:地球绕其自转轴的旋转运动。 2.自转方向 (1)侧视图(如图A):自西向东。 (2)俯视图:从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旋转(如图B);从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旋转(如图C)。  1.在北半球夜晚观测北极星,会发现其周围的恒星如何运动?说出原因。 提示:逆时针方向旋转。因为北半球看北极星即面向北方,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自转,而观测者方向位于地球上,因此会看到其周围恒星围绕北极星做逆时针方向旋转。 3.自转周期 参照物 时间 自转角度 意义 恒星日 恒星 23时56分4秒 360° 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 太阳日 太阳 24时 360°59′ 昼夜交替的周期 4.自转速度 (1)角速度:地球表面除南北两极点外,任何地点的自转角速度都相等,约为15°/h。 (2)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逐渐减小;赤道最大,极点为0。 [点拨] 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 , 二、昼夜交替和时差 1.昼夜交替 (1)昼夜现象成因:地球是一个既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 (2)昼夜交替 ①产生:地球不停自转,昼夜也就不断交替。 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 (1)昼夜现象是一个静止的概念,它不涉及地球的运动,而是由地球“不透明、不发光,同一时刻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这一特性决定的。 (2)昼夜交替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它主要是由地球自转这一运动产生的。但如果地球不自转只公转,也有昼夜交替现象,只不过周期为一年。 ②周期:1个太阳日=24小时。 ③意义 a.周期长短适宜,使得地面白昼不会过于炎热,黑夜不会过于寒冷。 b.有利于生命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 c.影响人类的作息,自古以来太阳日就被作为基本的时间单位。  2.说明晨昏线在地面上的运动方向及速度。 提示:晨昏线在地面上的运动方向是自东向西,移动速度约为15°/h。 2.时差 (1)地方时 ①成因 ②规律: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每隔1°,地方时相差4分钟。向东加,向西减。 (2)时区和区时 ①时区:全球共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跨经度15°。 ②区时:每个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即该时区的区时,如东八区以120°E的地方时作为区时。 (3)日期分界线 ①自然日界线:地方时为0时(或24时)的经线。其位置不固定,会随地球自转自东向西移动。 ②人为日界线:又称“国际日界线”,原则上以180°经线作为地球上“今天”和“昨天”的分界线,该线在地球上的位置固定不变。  3.分别说明过180°经线和国际日界线的日期变化情况。 提示:(1)越过180°经线有三种可能:加一天;减一天;不变。 (2)越过国际日界线有四种可能:加一天;减一天;加一天、减一小时;减一天、加一小时。 三、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运动方向的偏转 1.产生 2.规律:在北半球向右偏转;在南半球向左偏转;在赤道上没有偏转。 水平运动物体偏转方向的判断 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手心向上,四指指向物体的原始运动方向,拇指指向为物体实际运动方向。 3.产生的影响:在气流和水流的水平运动中表现得最为明显。  地球的自转 (高考天津卷)如图所示照片是摄影师在夜晚采用连续曝光技术拍摄的。照片中的弧线为恒星视运动轨迹。读图回答1~2题。 1.据图判断,摄影师拍摄的地点位于(  ) A.低纬地区 B.中纬地区 C.北极附近 D.南极附近 2.图中a恒星视运动转过的角度约为50°,据此判断摄影师连续拍摄的时间为(  ) A.1个多小时 B.3个多小时 C.5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