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382943

18.孟子二章

日期:2024-06-2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学案 查看:20次 大小:7309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孟子,二章
  • cover
诸佛庵中学有效教学导学案 年级 九 学科组 语 文 课题 孟 子 二 章 总课时数 主备教师 陈义祥 审核人 刘 俊 朱正齐 青春是有限的,智慧是无穷的,趁短的青春,去学习无穷的智慧。--高尔基 18 孟子二章 一、课前———结构化预习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阐述的道理――人才要经过艰苦磨炼,才能够造就。 2、理解课文说理的方法――举事例、提观点、作阐述、得结论。 3、背诵课文。 预习导学 1、了解“孟子”及《孟子》(自己查阅相关资料) 2、第一章是讲民心向背的,是借战争论述实行“王道”(即“仁政”)的重要性。第二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同时他又重视人的主观因素。学习本篇,一定要反复朗读直至熟读成诵,这对理解课文的内容和语言特色都会大有益处。自学后完成下面各题。 ①.给下列句中加粗字注音。 (1)舜发于畎亩之中_____ (2)傅说举于版筑之间_____ (3)胶鬲举于鱼盐之中_____ (4)百里奚举于市_____ (5)空乏其身_____ (6)曾益其所不能_____ ②.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字。 (1)池非不深也_____ (2)兵革非不坚利也_____ (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_____ (4)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_____ ③.从下面的句中找出通假字,并解释。 (1)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_____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_____ (3)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_____(4)入则无法家拂士 _____ 二、课中———探究交流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选取了哪两个例子,分别证明了什么? 本文主要是谈战争还是政治?为什么? 2、作者从作战入手,设举了两个战例,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把决定战争胜负的主客观因素归结为哪几个?作者认为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3、结合你的生活,谈谈你对“道”的理解。 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列举了六位圣贤的典型事例,思考:这六位圣贤的共同点是什么呢?这在论证中属于什么论证方法? 5、一个国家,国内如果没有严格执法,直言敢谏的臣子,那国君就会怎样 国外如果没有邻国的侵扰,那国君就会怎样?所以,国君想把国家治理好,就得怎样? 三、课后———巩固提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⑴必先苦其心志  (       ) ⑵困于心衡于虑 (       ) ⑶入则无法家拂士 (       )  ⑷曾益其所不能 (       ) ⑸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 ) 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必先苦其心志 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B.行拂乱其所为 入则无法家拂士 C.舜发于畎亩之中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D.人恒过然后能改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3.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⑵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⑶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4.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第一段写舜、傅说等六人的经历,是为了证明 这一观点。 2 1 班级 学生姓名 时间 序号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