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3846877

23.《孟子》三章 课件(53张PPT)

日期:2024-06-1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25次 大小:3281045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孟子,三章,课件,53张,PPT
  • cover
(课件网) 义务教育教科书(部编版) 语文/八年级上册 23.《孟子》三章 学习目标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观点和思路,积累名言警句。 2、反复诵读,了解作者的论证思路和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3、体会“大丈夫”的含义,懂得“人和”者得天下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增强对“仁”“礼”“义”的理解并增强忧患意识。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走近作者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在儒家学派的地位仅次于孔子,被世人称为“亚圣”。 孟子是孔子之孙子思的再传弟子,游说于齐梁之间,不被重用,退而与其门徒著书立说。《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南宋朱熹将《孟子》《大学》《中庸》《论语》并称为“四书”。 自主探究———预习与交流 孟子生活在战国,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当时,各大国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对此,孟子的政治主张主要是“仁政”,提倡“制民之产”,“省刑罚、薄税敛”。孟子最早提出“民贵君轻”主张,呼吁各国诸侯重视人民作用;主张残暴之君是“独夫”,人民可推翻;强烈反对不义战争,认为只有“不嗜杀人者”,才能统一天下。 孟子向往历史上尧舜功绩,到处游说,宣传他的“仁政”、“王道”,并把这寄希望于封建统治发“仁心”,力图维护原始井田制度,使天下归顺,以成就王业,“黎民不饥不寒”。这反映孟子继承并发展前代政治家提出民本思想,对恢复经济,发展生产,使人民休养生息,有一定作用。今天看,孟子思想虽有阶级时代局限性,唯心倒退,但许多间接主张,客观上对人民有利,值得肯定。 自主探究———预习与交流 2.交流背景 米粟 寡助 亲戚 (sù) (guǎ) (qī) 自主探究———预习与交流 3.读准字音 1.学生听读,注意把握字音,停顿、重音。 2.教师示范背读课文,注意读出文章的气势。 3.学生齐读课文,教师作朗读指导。 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 4.结合注释,理解文章大意,思考: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5.由论点看,决定战争胜负的要素有哪些? 其中最重要的要素 是什么?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天时、地利、人和。 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畔”同“叛”,背叛。 2.指出画线字词的古今异义。 (1)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2)亲戚畔之 城 古义:内城 今义:城市 亲戚 古义: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成员或其他成员。 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 二、疏通文意 3.辨析画线词语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 (1)不以封疆之界( ) 以天下之所顺( ) (2)三里之城( ) 环而攻之而不胜( ) (3)地利不如人和( ) 兵革非不坚利也( ) 介词,凭借 介词,用 助词,的 代词,它 形容词,有利 形容词,锐利 4.解释画线词语的用法。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 (2)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 (3)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 名词用作动词,限制 形容词用作动词,巩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