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3848008

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史料研读和说课课件(共26张PPT)

日期:2024-06-26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99次 大小:1866457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统编,26张,课件,研读,史料,运动
  • cover
(课件网)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 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史料阅读和说课设计 课标要求: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 法运动的必然性;了解老子、孔子学说;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 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 为何新?如何新?新何用? 为何新?如何新?新何用? 为何新———课标理念新、教材内容新 如何新———大概念教学、主题化教学、有结构、有情境、有目标 新何用———实现素养落地、强化情怀培育、彰显国家意志 现实的矛盾———高一课时少,纲要内容容量大,如何在“统摄”和“分解”的教材内容整合中如何促新? 可操作的层面———以精选主题材料来构建史学情境,以问题链条设置来操作探究活动,以师生互动解答来实践素养能力。 各位老师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 》。下面我对本课题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地位与作用)《 》是人教版高中教材第 ()单元第 ()个课题。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 (),这为过度到本课题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因此,本课题的理论、知识是学好以后课题的基础,它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 ()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2. 过程与方法目标3. 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本着 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重点的依据是只有掌握了 ,才能理解和掌握 。教学难点:难点的依据是 较抽象,学生没有这方面的基础知识。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课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我学法上谈谈。 四、说教法…… 旧的说课模式?新的说课模式是否不同? 一、析课标,说教材: 析在提炼主题,形成概念; 说在简化内容,构建逻辑。 二、抓重点,破难点:抓在营造情境,设置问题; 破在引发探讨,解决矛盾。 三、明学情,定教法 :明在了解生源,适度分层; 定在精准备课,因材施教。 六维度的教学预设共同指向学生的发展。 新的说课模式?形式可新,旨归同道 课标中需要大家了解的历史概念信息包括: 1. 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① 春秋战国的“礼崩乐坏”: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② 华夏认同中的民族交融); 2. 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① 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冶铁技术出现、铁制农具的使用与牛耕的推广、水利工程的修建;工商业发展: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货币流通广泛、出现人口众多和商业繁荣的中心城市、出现富比王侯的大工商业主;② 出现变法潮流:商鞅变法尤为彻底); 3. 孔子和老子(① 孔子创立儒家:核心思想仁、礼、为政以德;孔子教育思想“有教无类”,推动私学发展、并编撰六经,保存传承传统文化,其言论被弟子及后世整理成《论语》;② 老子创立道家:核心思想道法自然,带有朴素辩证法思想,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退回小国寡民状态,其观点见于《老子》《道德经》); 4. 百家争鸣(① 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士阶层的崛起和相互论战辩驳;战国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的继承发展:孟子的“仁政”、荀子的性恶论和隆礼重法;邹衍阴阳家提出“相生相胜”理论;墨家墨翟主张“兼爱、非攻和尚贤”;法家韩非主张以法治国,加强君主权势和中央集权;② 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思想解放、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的思想理论基础、传统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 一、史料研读 材料一 周桓王与郑伯交恶,引发大战,公元前707年,周桓王亲自率领陈、蔡、卫等诸侯国的军队讨伐郑国,结果王师惨败,连桓王也给箭射中了肩膀。天子的威严扫地,从此一蹶不振。 ———摘编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