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3848016

纲要上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史料研读和说课课件(共25张PPT)

日期:2024-06-26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69次 大小:1229342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纲要,PPT,25张,课件,研读,史料
  • cover
(课件网)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史料阅读和说课设计 课标要求: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为何新?如何新?新何用? 为何新?如何新?新何用? 为何新———课标理念新、教材内容新 如何新———大概念教学、主题化教学、有结构、有情境、有目标 新何用———实现素养落地、强化情怀培育、彰显国家意志 现实的矛盾———高一课时少,纲要内容容量大,如何在“统摄”和“分解”的教材内容整合中如何促新? 可操作的层面———以精选主题材料来构建史学情境,以问题链条设置来操作探究活动,以师生互动解答来实践素养能力。 各位老师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 》。下面我对本课题进行分析:一、说教材(地位与作用)《 》是人教版高中教材第 ()单元第 ()个课题。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 (),这为过度到本课题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因此,本课题的理论、知识是学好以后课题的基础,它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 ()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2. 过程与方法目标3. 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本着 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重点的依据是只有掌握了 ,才能理解和掌握 。教学难点:难点的依据是 较抽象,学生没有这方面的基础知识。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课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我学法上谈谈。 四、说教法…… 旧的说课模式?新的说课模式是否不同? 一、析课标,说教材: 析在提炼主题,形成概念; 说在简化内容,构建逻辑。 二、抓重点,破难点: 抓在营造情境,设置问题; 破在引发探讨,解决矛盾。 三、明学情,定教法: 明在了解生源,适度分层; 定在精准备课,因材施教。 六维度的教学预设共同指向学生的发展。 新的说课模式?形式可新,旨归同道 课标中需要大家了解的历史概念信息包括: 1. 碰撞贯通的“三教”发展(① 儒学信仰的危机与道教、佛教的传播:两汉时期儒学正统地位确立和经学的繁盛发展;魏晋时期本土道教传播发展,收到儒学影响;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中国,逐渐盛行,吸收儒、道思想逐趋本土化;魏晋以来儒学地位收到冲击,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出现了新的发展,如玄学的出现。② 隋唐时期的三教并行与“合归”:隋朝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唐朝奉行三教并行,以道教为尊;武则天时,佛教也有很大发展,自隋唐以来形成华严宗、天台宗和禅宗等本土宗派,其中以禅宗传播最广,对后世影响最大;③ 佛教发展与三武灭佛:佛教盛行,寺庙广占田土,僧尼滋繁,劳动力不事生产,严重影响政府财政收入;南朝范缜著《神灭论》,批判抨击佛教;基于政治统治和思想文化的原因,先后出现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唐武宗灭佛,但并没有根本上遏制佛教的发展。④ 儒学复兴的提出:唐代中期韩愈、李翱率先提出复兴儒学,主张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的观点,巩固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 2. 流光溢彩的文学艺术(① 魏晋到唐朝风格各异的文学形式:曹操父子的建安文学;东晋陶渊明的田园诗;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唐诗的繁荣带来文学的黄金高峰,李白杜甫“诗仙”“诗圣”,大唐双星,千古绝唱。② 大放光彩的艺术成就:东汉以来隶草行楷各种书体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