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3848028

纲要上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史料研读和说课课件(共32张PPT)

日期:2024-06-26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19次 大小:2641839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纲要,研读,PPT,32张,课件,史料
  • cover
(课件网)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史料阅读和说课设计 课标要求:通过了解明清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知道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版图一部分,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通过了解明清时期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为何新?如何新?新何用? 为何新?如何新?新何用? 为何新———课标理念新、教材内容新 如何新———大概念教学、主题化教学、有结构、有情境、有目标 新何用———实现素养落地、强化情怀培育、彰显国家意志 现实的矛盾———高一课时少,纲要内容容量大,如何在“统摄”和“分解”的教材内容整合中如何促新? 可操作的层面———以精选主题材料来构建史学情境,以问题链条设置来操作探究活动,以师生互动解答来实践素养能力。 各位老师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 》。下面我对本课题进行分析:一、说教材(地位与作用)《 》是人教版高中教材第 ()单元第 ()个课题。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 (),这为过度到本课题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因此,本课题的理论、知识是学好以后课题的基础,它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 ()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2. 过程与方法目标3. 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本着 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重点的依据是只有掌握了 ,才能理解和掌握 。教学难点:难点的依据是 较抽象,学生没有这方面的基础知识。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课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我学法上谈谈。 四、说教法…… 旧的说课模式?新的说课模式是否不同? 一、析课标,说教材: 析在提炼主题,形成概念; 说在简化内容,构建逻辑。 二、抓重点,破难点: 抓在营造情境,设置问题; 破在引发探讨,解决矛盾。 三、明学情,定教法: 明在了解生源,适度分层; 定在精准备课,因材施教。 六维度的教学预设共同指向学生的发展。 新的说课模式?形式可新,旨归同道 课标中需要大家了解的历史概念信息包括: 1. 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① 农业经济的突破与变化:明朝后期新的高产作物品种输入中国,如玉米、甘薯的推广种植,大幅度提高了粮食总产量;江南地区农业的多种经营日益兴盛;经济作物品种繁多,种植广泛,农民兼营产品初级加工或相关副业,以获取更多收入。② 手工业的变化:手工业各行业都有不同程度发展,在生产规模、雇工人数、技术工艺等方面都有进步,尤其在江南一些地区的丝织、榨油、制瓷等行业中出现了新的经营方式,即开设工场,使用自由雇佣劳动进行较大规模的生产,这类情况延续到清朝时期。③ 商品经济新的繁荣: 马尼拉帆船贸易即“丝银对流”下,美洲等地的白银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中国,促进了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也有利于商业基本的集聚;一些地方的人以经商闻名,形成势力雄厚的商人群体,如安徽南部的徽章和山西的晋商;在工商业发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商业市镇,商业活跃,人口密集,成为地区贸易网络的核心。★ 就中国整体而言,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传统小农经济占据压倒优势。日益僵化的专制统治,也压制和阻碍着社会的进步和转型。); 2. 思想领域的变化(① 阳明心学的盛行及影响:程朱理学获得官方尊崇后,逐渐失去活力;明朝中期,王守仁在南宋陆九渊思想的基础上,以“致良知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