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3848031

纲要上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史料研读和说课课件(共31张PPT)

日期:2024-06-26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67次 大小:2614804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纲要,PPT,31张,课件,研读,史料
  • cover
(课件网) 第五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史料阅读和说课设计 课标要求: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为何新?如何新?新何用? 为何新?如何新?新何用? 为何新———课标理念新、教材内容新 如何新———大概念教学、主题化教学、有结构、有情境、有目标 新何用———实现素养落地、强化情怀培育、彰显国家意志 现实的矛盾———高一课时少,纲要内容容量大,如何在“统摄”和“分解”的教材内容整合中如何促新? 可操作的层面———以精选主题材料来构建史学情境,以问题链条设置来操作探究活动,以师生互动解答来实践素养能力。 各位老师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 》。下面我对本课题进行分析:一、说教材(地位与作用)《 》是人教版高中教材第 ()单元第 ()个课题。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 (),这为过度到本课题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因此,本课题的理论、知识是学好以后课题的基础,它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 ()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2. 过程与方法目标3. 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本着 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重点的依据是只有掌握了 ,才能理解和掌握 。教学难点:难点的依据是 较抽象,学生没有这方面的基础知识。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课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我学法上谈谈。 四、说教法…… 旧的说课模式?新的说课模式是否不同? 一、析课标,说教材: 析在提炼主题,形成概念; 说在简化内容,构建逻辑。 二、抓重点,破难点: 抓在营造情境,设置问题; 破在引发探讨,解决矛盾。 三、明学情,定教法: 明在了解生源,适度分层; 定在精准备课,因材施教。 六维度的教学预设共同指向学生的发展。 新的说课模式?形式可新,旨归同道 课标中需要大家了解的历史概念信息包括: 1.戊戌维新运动(① 公车上书与维新思想的传播:《马关条约》签订后,康梁联合进京参加会试的各省举人联名上书,史称“公车上书”;上书并未送达光绪皇帝,但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康有为完成了《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两部著作,以“托古改制”方式宣传维新变法的合理性,在当时思想界掀起轩然大波“思想界大飓风”;维新派还通过办报纸、开社团、译西著等途径传播维新思想;其中严复先生翻译的《天演论》,宣传西方进化论“适者生存”的理论,影响深远。② 百日维新和戊戌政变: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在维新派推动下,颁布“明定国是”诏书,拉开维新大幕;103天里,光绪皇帝先后发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除旧布新的举措,史称“百日维新”。维新变法遭到清政府中守旧势力的阻挠,9月21日,慈禧太后囚禁光绪皇帝,再次临朝训政;康有为、梁启超被迫逃亡海外,谭嗣同、杨锐等六人被斩杀于北京菜市口,史称“戊戌六君子”;除了京师大学堂,变法期间的改革措施均被废止。③ 戊戌维新运动的历史评价:戊戌维新运动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了新思想的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但是由于守旧势力仍旧很强大,而维新派缺乏可靠的社会基础,没有严密的组织,又把希望寄托于并未完全掌握实权的皇帝身上,导致这场运动未能实现预期的目标,以失败告终。) 2.义和团运动(① 反洋教运动与义和团运动的兴起:《马关条约》签订后,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