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3854302

京改版物理八年级 3.6运动和力的关系-教案(表格式)

日期:2025-09-21 科目:物理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23次 大小:302770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改版,物理,八年级,运动,关系,教案
  • cover
3.6运动和力的关系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注重“以人为本”的新课程理念。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在教师的引导下,实现师生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完成对“牛顿第一定律”以及“运动和力关系”的认识和理解。让每一位学生在自己与老师的共同探索中对科学知识获得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贯彻“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以生活中的现象为基础,强化矛盾冲突,激发学生探究兴趣,最后又通过生活中运动和力的现象的解读将物理还原于生活,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通过实验探究“阻力对运动的影响”,提供了学生经历实验观察,分析与论证,交流与合作,自我表述,培养科学方法、实践能力的条件。尤其在分析与论证中,重点培养了学生理性思维和科学推理的能力。解读“牛顿第一定律”不仅帮助学生认识到了运动和力的正确关系,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背景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的三个运动定律之一,是力学的基础,是将力和运动联系起来的纽带。能否正确领会这一物理规律,不仅会影响学生对这一章的学习,而且会影响整个力学部分的学习。运动和力的关系是本章教学的重点,是对力学建立正确认识的基础,而探究阻力对小车运动状态变化的影响则是学生认识运动和力关系的基础。因此,这个探究实验在初中力学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2.学生情况分析: 由于学生对生活经验存在片面的认识,会认为有力的作用,物体才会运动,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这些观念在学生的头脑中根深蒂固,如何打破这个错误的认识,建立正确的认识是本节课的难点,及其是对于物体在不受力时会保持匀速直线运动,学生更是难以理解。 3.教学方式 教师讲解与学生动手实验相结合;教师引导与学生分析归纳相结合。 4.教学手段 利用多媒体展示PPT、斜面、小车、毛巾、棉布、木板、视频。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2)知道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2)经历分析、概括、推理的过程,了解科学的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科学史的简介,养成科学的严谨态度。 (2)通过对科学史的简单了解,体会科学研究方法对人们认识自然规律的重要性,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的情感。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探究运动和力的关系。 2.教学难点 对牛顿第一定律的正确理解。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播放视频:小猫推箱子 观看视频 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引入新课。 (二) 新课教学 环节一: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 师:小猫玩的很开心,看完小猫推箱子之后,你怎样才能让静止在桌面上的书、木块运动起来呢? 同时思考,在这样的现象中,运动和力的关系是怎样的? 师:有推力作用在木块上,木块就运动;当撤去推力时,木块就停止运动。这是我们得到的一个直观的结论。 早在2 动手实验,思考并回答 ①当用力推木块时,木块就向前运动。 ②撤去推力的时,木块就停止运动。 学生听讲 由生活实际入手,引发学生思考。 告诉学生历史上人们对 (二) 新课教学 环节一: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000多年前,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根据大量类似的的生活现象凭借观察和直觉对运动和力的关系指出了自己的观点:“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才能物体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要静止下来。”即,小车的运动需要推力去维持。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现在我们来分析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所以物体由静止到运动一定需要力的作用吗?换句话说,静止的物体没有力的作用能运动起来吗?那么物体由运动到静止是亚里士多德认为的没有力的作用吗?你能举例说明吗?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