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3857185

人美 版六年级美术上册(北京)《15. 中国画---山水画法---山石之美》教学设计(表格式)

日期:2025-09-25 科目:美术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89次 大小:182442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人美,六年级,美术,上册,北京,15. 中国画---山水画法---山石之美
  • cover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中国画--山水画法--山石之美》 是否属于 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 地方课程 学科 美术 学段:小学学段 年级 六年级 相关 领域 造型表现 教材 书名:《美术》-出卷网-:人民美术-出卷网-出版日期:2014年7月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一)、指导思想: 本课教学设计是以美术核心素养为指导思想。以《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为依托。秉承提高中国山水画文化素养、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为目标。通过欣赏实践、自主探究、合作解惑等环节逐步培养和训练学生的笔墨表现力;提高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提升山水画的审美能力;注重对中国山水画文化的传承。 (二)、理论依据: 本课在教学运用维果斯基的理论“支架式教学”为理论依据。以学习者为中心,安排各项活动,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究、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的主动建构。让学生通过这些支架一步一步的攀升,逐渐发现和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在本课教学中着力体现三个关注:关注人文性、关注实践性、关注合作性。 教学背景分析 内容分析: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是教材体系中为学习和传承中国画文化而设置的重要课程。本课的设置旨在引导学生了解传统山水画主要表现内容和艺术特色,用笔墨表现石、山的基本技法。在以往的学习中学生们接触了很多山水画课程,五年级《学画中国画树》、六年级《中国画-建筑》等为同学们初步地了解山水画,熟悉笔墨技巧奠定基础。本科的教学目地是一步步深入掌握国画绘画技巧, 在探究中积累和创新表现方法。获得对国画学习的持久性和深入研究的持续性。 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是六年级学生,他们在前面的课业中已经掌握中锋、侧锋用笔、浓淡干湿墨色变化,对事物有了初步的表现能力。本课学生初次接触山水画中的皴法,对基本知识和技法还比较陌生。因此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努力营造自主探索的一个艺术性课堂。设法让学生通过一步一步的攀升,逐渐发现和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并让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自信。同时在轻松愉悦的心态下轻松掌握学习的方法、积累笔墨方法,帮助他们巧用笔墨,大胆进行创作。并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方式:探究式学习、合作式学习。 教学手段: (一)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进入生活情境之中,了解生活是艺术表现得基石。 (二)触摸山石,通过真实的山石,真切的体验,了解山石机构和纹理,感受普通山石独特的美感。 (三)佳作赏析,通过张大千的《庐山图》理解中国山水画的皴法表现。 (四)探究皴法,了解传统皴法,理解皴法功能。 (五)合作学习,通过一起玩个连连看的游戏,找出皴法的规律。理解石与皴合,皴自石生的艺术表现力。 (六)小组汇报,让学生将已达成的共识进行汇报。 (七)教师演示,展示山石写生的画法。 (八)写生实践,尝试传统笔墨表现,体验今天所学。 (九)创作山水,将一石变成一山,完成山水画作。 (十) 作业展评,要求学生会运用今天所学评价自己或他人的作品。 (十一)价值升华,教师引导学生从普普通通的小石头身上发现美、表现美、创作美。用从艺术表现升华到人格魅力。 通过以上环节的实施,调动学生积极参与,鼓励学生自己去探究、感悟和表达,并始终带着解决问题的快乐继续学习。 教学准备: (一)教师用具: 1.设备与材料:多媒体教学设备,PPT课件,国画工具与材料。 2.辅助教具:自制小标题,教师作品。 (二)学生用具: 1.小组讨论材料。 2.书写用具与材料。 针对前期教学状况、问题等对策说明: 根据前期的试讲,在课堂上容易出现的问题有: 1.笔墨浓淡地掌控力不自如。 2.怕画错,不敢表现尝试, 策略: 1.本课中在佳作欣赏中穿插一些浓淡墨表现得方法,让学生感受变化的美感。为之后的练习、创作走好铺垫。在教师演示阶段,通过教师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