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教学设计 ———问题驱动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一、教材问题分析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生物必修一第4章第一节的内容。加深对细胞膜的认识与理解,为跨膜运输方式的学习作下铺垫,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材中本节课一共出现了15个问题,其中“问题探讨”3个,“本节聚焦”3个,“思考与讨论”4个,“与生活的联系”1个,“探究”4个,“与社会联系”3个,“练习”1个,“正文”6个,数量比较多。 问题的质量比较高,具体分析如下: (1)体现了本节课的知识构架、学习的重难点,如“本节聚焦”的3个问题:细胞在什么情况下吸水或失水、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现象说明了什么?为什么说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 (2)问题与生活联系密切:“与生活的联系”、“与社会联系”、“练习”的5道题提及到了咸的食物、饮料、轮作等,与生活息息相关。 (3)问题难度控制比较合适,如:“问题探讨”的②、③,学生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稍加分析能推导出新的知识,能锻炼学生的思维,同时增强学生的信心。 (4)问题的逻辑性较强,如“正文”中的问题:原生质层是不是相当于一层半透膜呢?植物细胞还具有细胞壁,它对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有没有影响呢?这两个问题设置的逐步深入,启发学生思考。 但是课本中的问题也有设置不合理之处: (1)有些问题太过粗犷,学生难以回答,如“问题探讨”①:漏斗管内的液面为什么会升高?教师需拆分成小问题逐步引导:蔗糖分子能通过半透膜从漏斗运动到烧杯中吗?为什么?所以能通过半透膜运动的是什么分子?(水分子)从宏观来看,水分子怎么运动?从微观来看,水分子是否单向运动?漏斗中的水有无运动到烧杯中?水分子会无限升高吗?通过一连串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 (2)有的问题顺序逻辑不够清晰,上课需做一定的调整,如可把“与生活的联系”的问题提到思考与讨论的问题前,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例子中入手,过渡到理论的学习。 (3)有的问题没有太大的意义:如“探究”②假如细胞壁相当于一层半透膜,实验结果会有什么不同?反而会使学生困惑。 (4)有的问题跳跃太大:如“思考与讨论”③当外界溶液的浓度低时,红细胞一定会由于吸水而涨破吗?(4)红细胞吸水或失水的多少决定于什么条件?问题③只提到了吸水现象,问题④直接分析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情况,学生可能感觉到一定的困惑。可在中间加入问题“细胞什么情况下失水?” (5)有的问题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难度过大,新课分析会感到吃力,如:“资料分析”①水稻培养液里的Ca+ 和Mg+ 浓度为什么会增高?这问题挪至第3节课学习。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有所观察,有一定的基础回答“与生活的联系”、“与社会联系”、“练习”的5道题中的现象问题,但是对于现象的原因类问题难以回答。学生根据常识可以“思考与讨论”①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等有机物能够透过细胞膜吗?以及“讨论”②不同作物对无机盐的吸收有差异性吗? 三、教学重难点 植物细胞的吸水与失水(重点);渗透作用(难点)。 四、教学策略 问题驱动、学案导学、多媒体辅助 五、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一、导入 展示动画、创设问题情境: 小明为了让他的植株长得更好,有更多的营养,他就为植株施了一整瓶化肥。 结果,让他意想不到的是,苗竟然萎焉了。 于是小明上网查了一下资料,原来这是焼苗现象, 是渗透作用。那么什么是渗透作用呢? 观察图片,思考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及热情。 二、渗透作用 1、讲解渗透装置 创设问题情境: 如果长颈漏斗和烧杯之间没有任何的间隔,将会出现什么情况?从而引出扩散现象。 举生活中的扩散例子,如气味分子、滴墨水至清水中。 创设问题情境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