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3890547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21古诗词三首 教案(共2个课时)

日期:2024-05-17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59次 大小:17041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古诗词
  • cover
21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枫桥夜泊》。 2.学会本课生字;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3.读懂古诗词,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感受诗人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 [教学重点] 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教学难点] 体悟诗人通过最物描写表达思想感情的艺术手法。 [教与学的策略分析] 淡化诗意,渲染意境,体会诗情画意。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人 1.创设情境。 同学们,四季变化,雨雪风云,草木荣枯,鱼虫出没,无不直接或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和情感。你看到这样的景象会产生怎样的感情 (1)春风和煦,百花盛开,杨柳依依。 (2)秋风瑟瑟,万物凋零,黄叶纷落。 因为人与景,景与情的紧密关联,自古以来,文人墨客都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他们眼中的景物,抒发心中的感情,正所谓-- 出示:“四时景物皆成趣,-切景语皆情语。”齐读。 2.导人新课。 本课共有三首诗词,这节课我们学习前两首,题目是什么 (板书课题) (1)齐读诗题,提示:“暝.泊"的读音要读准。 (2)借助注释,解释诗题。 (3)质疑:诗人为什么把“山居”"和“枫桥”放在前面呢 这两首诗作描写了什么 又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呢 二、初读古诗,读出诗味 1.指名读诗,注意“暝,喧、浣、泊、眼"等字的读音。 2.再读古诗,读出音韵美和节奏感。 圈面出韵脚和停顿,自己先练习读读,同桌之间互相读-读。 3.指名读,教师示范读,相机指导停顿和重音。 出示: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三、图文对照,读懂诗意 1.对照课本插图和借助注释,边读边猜想诗句的意思。 2.同桌相互交流自已理解的诗意。 3.对照提供的译文,再说说诗句的意思。 出示《山居秋暝》译文:空旷的群山沐浴了一场新雨,夜晚降临使人感到已是初秋。皎蛟明月从松隙间酒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滦淙流淌。竹林喧响知是洗衣姑娘归来,莲叶轻摇想是上游荡下轻舟。春日的芳菲不妨任随它消歇,秋天的山中王孙自可以久留。 出示《枫桥夜泊》译文: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江边枫树,江上点点渔火,愁绪搅我难眠,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寒山古寺,半夜里敲钟的声音传到了客船。 4.想象画面,读懂王维。 (1)“空山”是什么样的山 提示:《鹿柴》中描写的“空山”。 (2)从诗句看这“空山”中有什么景?想象月下青松、石上清泉、茂密翠竹、亭亭莲叶的画面,朗读感受“空山”的幽静、优美。 (3)“空山”中有什么人 想象竹林中传来院女的阵阵欢歌笑语,渔舟顺流而下莲叶分向两旁的画面,朗读感受人们的悠然自乐。 (4)讨论:诗人为什么先写竹喧莲动,后写浣女、渔舟呢 你感受到诗人笔下的“空山”前后有什么变化呢 比较中体会景物由静到动的变化和动静结合的艺术手法。 (5)诗人为什么任春芳随意地歇尽,而留在这秋日的“空山”中呢 待学生交流后,补充诗人王维的相关材料帮助学生理解。 出示:王维,字摩诘。他通音乐,工书画,作品以山水诗为主,描绘田园山水,宜扬隐士生活和佛教禅理,有“诗佛"之称。 引导学生理解:在这“空山”之中,人们的生活无忧无虑自由自在。这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反映了诗人渴望过安宁纯朴生活的理想。 (6)配乐深情吟诵,感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美。 5.构想画面,读懂张继。 (1)从诗的前两句看,诗人看到、听到了什么 按照顺序,一件一件地说。 看到:“月落”“江枫"渔火”月亮西沉,江边的枫树隐隐约约,雾气茫茫的江面上几处“渔火”星星点点。 听到:“乌啼”,乌鸦啼叫。 (2)讨论:诗人描写的景物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诗人此刻有什么感受 感到:“霜满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