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3894263

北师大版6.20.5 遗传与环境-2022-2023学年八年级生物上册同步课件(30页)

日期:2024-06-16 科目:生物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84次 大小:3821895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北师大,6.20.5,遗传,环境,-2022-2023,学年
  • cover
(课件网) 6.20.5 遗传与环境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简述基因组成、性状表现和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 2.区别可遗传变异和不遗传变异;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实验设计能力、数据分析能力,以及合作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4.通过对可遗传变异在育种上的应用,了解生物学的广泛应用前景,激发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学习热情,养成乐于探索生命奥秘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新课导入 人类根据肤色特征可分为:白色人种、黄色人种、棕色人种和黑色人种。显然,不同人种肤色的基因组成是不同的,也就是说,基因型不同的个体,表现性也不同。 新课导入 长期晒太阳的非黑色人种,肤色也会变黑。那么,阳光会引起基因型改变,还是仅仅使表现型发生变化呢?这就涉及基因型、表现型与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问题。 活 动 观察环境条件对生物性状表现得影响 方法步骤: 1.用彩色铅笔将2只培养皿分别注上A、B标记。将4张纸巾对折后剪成培养皿大小的圆形,在2只培养皿里分别铺垫上一张纸巾。 2.将每只培养皿里的纸巾浸湿后,在纸巾上均匀播撒15粒小麦种子,然后在种子表面再覆盖一张浸湿的纸巾。 3.将A培养皿放在温度适宜、阳光充足的条件下,B培养皿放在温度适宜的黑暗条件下(如遮光好的盒子里)。注意保持纸巾潮湿,经常检查并用镊子拣出霉烂种子。 4.待种子萌芽后,除去覆盖的纸巾。约一半幼芽长出一片嫩叶时,每天用放大镜观察一次幼苗嫩叶的颜色,持续观察5~6d。每天观察后,必须把B培养皿放回盒子里。将每天观察获得的数据记载到下列表格中: 活 动 观察环境条件对生物性状表现得影响 方法步骤: 5.观察结束后及时整理实验数据,本组内讨论如何分析实验结果;通过对实验结果的正确分析,得出本组的实验结论。 讨 论 1.准确描述第一天观察的实验现象,哪只培养皿里的绿叶苗百分百比高?两只培养皿里的绿叶苗百分比是否接近? 阳光照射的幼苗 黑暗中的幼苗 时间/d 绿叶苗/株数 黄白叶苗/株数 绿叶苗/% 绿叶苗/株数 黄白叶苗/株数 绿叶苗/% 1 2 11 15.4 2 12 14.3 2 6 7 46.2 1 13 7.1 3 13 0 100 0 14 0 4 13 0 100 0 14 0 5 13 0 100 0 14 0 第一天A培养皿百分比略高,两只培养皿的百分比接近。 讨 论 2.实验结束后,哪只培养皿里的绿叶苗的百分比变化较大?可能是哪种环境因素的影响造成的? 3.说出本实验研究中,小麦幼苗的性状表现不同是环境因素造成的依据有哪些? 实验结束后,可以看到,B培养皿的绿叶苗的百分比变化较大。是阳光这种非生物因素造成的。 小麦幼苗的性状表现不同是环境因素造成的,因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唯一不同的是光照条件。 新知讲解 性状表现是基因组成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表现型与基因型,哪个容易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哪个不容易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 许多遗传实验表明,一般环境条件的变化不易使基因型发生改变,表现型则容易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 新知讲解 性状表现是基因组成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水毛茛是一种水生植物,伸出水面的叶片呈扁平状,而长期浸没水中的叶片深裂成丝状。 环境对水毛茛叶片形状的影响 新知讲解 性状表现是基因组成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喜马拉雅白色家兔的毛色可随着环境温度发生变化。在30℃以上的条件下,全身长出白毛。在25℃条件下,四肢、尾巴、耳朵和鼻尖等体温较低的部位长出黑毛;其余部位长出白毛。 30℃以上 25℃条件 新知讲解 性状表现是基因组成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你能用一句话总结基因型、表现型与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吗? 表现型是基因型与环境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 课堂练习 【解析】改变只是由环境引起的,遗传物质没有发生改变,属于不遗传的变异,可见B说法正确。 一种甘蓝在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