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391980

《断魂枪》课件

日期:2024-05-15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73次 大小:1088947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断魂枪,课件
  • cover
课件56张PPT。断魂枪 老舍教学目的: 1、了解本文所写作的时代背景及文化冲突。 2、欣赏作品所塑造的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 1、作者塑造沙子龙这一人物形象的主旨。 2、从王三胜和孙老者的身上所表现出的文化内容。老舍(1899-1966)是笔名,原名舒庆春。他的生日是1899年2月3日,即旧历腊月二十三,第二天恰逢立春,因取庆贺春天的意思而得名。笔名开始用舍予,即把“舒”姓拆开,后来在第一个字前面加老,“老舍”。 老舍是满族人,出生于北京的一个贫民家庭。 作者简介 191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校,曾任小学校长。 1924年赴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任汉语教师,并开始从事文学创作。 1930年回国后曾在齐鲁大学、山东大学任教授。抗战期间,在重庆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任理事兼总务部主任。 1946年赴美讲学,1949年回国。曾任全国文联副主席,全国作协副主席,北京市文联主席等职。 1966年8月“文革”初期受迫害而去世。 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 中篇小说《月牙儿》 短篇小说《断魂枪》 话剧《龙须沟》、《茶馆》舒乙五句话概括老舍生平 北京人 满族人 穷人 近十年生活在国外的经历 两个发达的坐标系 《断 魂 枪》印象 写作背景 故事情节 人物形象及其背后的文化意蕴 (沙子龙 孙老者 王三胜) 写作背景 20世纪30年代前半期,正处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间歇。帝国主义列强重新瓜分了世界,此时,日本已经侵占了中国的东北三省,旧中国四分五裂,积重难返。 本文最初发表于1935年9月天津《大公报》副刊《文艺》第13期。本文发表前,文艺界正进行着一场大论争,争论聚焦于如何评估中国传统文化。 西化一派认为传统文化从整体上看具有负面性、消极性和劣根性,应采取批判和超越的态度。 本位文化则倾向于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与肯定,反对过多批判。 老舍的经历使他在本文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冲突问题上有直接的观察、深入的比较和独特的态度。 老舍对西方现代文明与中国传统文化都抱着既有肯定又有否定的双重性认知态度。对现代文明,他认识到其历史进步性和必然性,又难以容忍它的痼疾;对于传统文化,他有批判意识,又不无眷恋欣赏。这一切,在本篇小说中展露无遗。 写作背景背后的故事 1933年4月,老舍忽患背痛,痛得很厉害,医治无效,大夫无策。这使他下决心加强锻炼,便拜济南的著名拳手为师,开始系统习武。武术和狗皮膏药的夹攻果然奏效。从此,老舍不再间断拳术锻炼。他学了少林拳、太极拳、五行棍、太极棍、粘手等,并购置了刀枪剑戟。1934年迁居青岛。老舍在黄县路租了一套房子。房前宽敞的院子成了他的练拳场子。通客厅的小前厅里有一副架子,上面十八般兵器一字排开,让初次造访的人困惑不解,以为闯进了某位武士的家。这一时期的老舍,生活安定,身体说不上健壮,但无大毛病,创作旺盛,写出了像《骆驼祥子》这样的优秀作品。 主要情节 沙子龙的枪法坚决不再传。徒弟们来讨教,沙子龙用说句笑话的方法敷衍过去,甚至直接把他们赶出去。王三胜是沙子龙的大徒弟。孙老头与王三胜的较量,失败了的王三胜想用师傅的能力威望慑服对方.就引着孙老头来拜会沙子龙。但是不管怎么说,沙子龙就是无动于衷,决心彻底埋葬昔日的辉煌。他不想耍耍小威风,逞一时的意气。因为他非常清楚,“他的世界已被狂风吹了走”。 人物形象 王三胜的形象: “一跺脚,刀横起,大红缨子在肩前摆动。削砍劈拨,蹲越闪转,手起风生,忽忽直响。忽然刀在右手心上旋转,身弯下去,四围鸦雀无声,只有缨铃轻叫。刀顺过来,猛的一个跺泥,身子直挺,比众人高着一头,黑塔似的,收了势。” P174 孙老者的形象:“小干巴个儿,披着件粗蓝布大衫,脸上窝窝瘪瘪,眼陷进去很深,嘴上几根细黄胡,肩上扛着条小黄草辫子,有筷子那么细,而绝对不像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