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人的遭遇》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一个人的遭遇》(节选)是苏教版必修二“战争与和平”专题中“遭遇战争”板块,主要通过描写在苏联卫国战争中,索科洛夫家破人亡,内心受到巨大创伤,再现战争的残酷。本专题要求学生通过对作品的探讨,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能感悟到战争对人类的摧残,从而正视战争,珍视和平。对战争的反思,呼唤和平,体悟在难堪的重负中所体现出的人性美,永不屈服的精神。 二、【学情分析】 面对的学生为中职学生,现在的学生远离了战争的硝烟,但对战争的残酷也通过影视作品能够感受到,学生对人生意义和生命价值已有一定认识。但对小说的综合分析能力不强。 三、【设计思想】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开启任务型阅读方法,以微电影拍摄的方式再现战争场面,让学生对战争有新的体悟,对人物有一个新的感受。 四、【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索科洛夫的遭遇,以及在遭遇时的心境。 【能力目标】:通过遭遇反映战争给人们带来的伤痛,体悟伤痛后仍能积极生活的心态。 【情感目标】:对战争的反思,呼唤和平,体悟在难堪的重负中体现出的永不屈服的精神。 五、【教学重点】:分析索科洛夫的遭遇以及心境 【教学难点】:体悟战争给人们带来的伤痛,以及人在难堪的重负中所体现出的人性美,永不屈服的精神。 六、【课型】新授课 【教学方法】:《二泉映月》,影片视频辅助,APP幻灯 【教学资源】多媒体 战争图片 电影《一个人的遭遇》片段 【教学课时】:一课时 【课前资料】学案自测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1分钟) 请同学们看一组照片,这是二战期间苏联人民为反对法西斯德国以及联盟而进行的卫国义战争照片。虽说马革裹尸不足惜,战死沙场好男儿。但战争也给人们带来了无法消弭的伤痛。今天我们学习的《一个人的遭遇》就是以苏联卫国战争为题材的反映战争伤痛的小说。 设计意图:以图片的形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走进作者(1分钟) 这篇小说的作者是肖洛霍夫,苏联作家,曾是随军记者,参加了四年的卫国战争,期间遭受家破人亡的悲剧。作品主要有长篇小说《被开垦的处女地》《静静的顿河》,其中《静静的顿河》以一战,二月革命,十月革命为背景创作的,获得1965年诺贝尔文学奖 。短篇小说《一个人的遭遇》是以二战为背景,当时战争刚结束,作者遇到了一个家破人亡的军人,并根据这个军人讲述的不幸遭遇而创作的。本文是小说的节选部分。 设计意图:走进读者,交代写作背景,为下文的理解战争铺垫 三、初步感知(5分钟) 1、昨天同学们预习这篇小说,先请同学们用一句话概述小说的主要情节。 一个老兵索科洛夫在战争期间的家破人亡,在战后领养凡尼亚,重新组成家庭,一起去迎接新生活的严峻考验。 2、谈谈你阅读文本后的感受?(人物,主旨,事件……) 这篇小说强烈谴责了德国法西斯侵略战争的残暴罪行以及其带给苏联人民的沉重灾难。 设计意图:通过初步感知文本,为下面的重点分析人物的遭遇,电影的设计铺垫。 四、任务(35分钟) 刚刚听完同学们的感知,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谴责战争的残酷,感叹人物命运的悲惨,的确《一个人的遭遇》曾经倾倒了千千万万读者,苏联电台播放这篇小说时,莫斯科大街上,行人在风雪中驻足聆听,泪飞如雨;传到我国后,也引起了读者强烈的情感共鸣,多少人为之泪眼模糊。今天这堂课试着把文字改为60分钟的微电影,把文字变成直接的视觉冲击。 改拍电影,我们首先要确定一个主题?是什么? 战争的残酷。 在制定好主题后,我们就开始来制作微电影 1、活动一:制作微电影画面。(10分钟) (1)、精选反映索科洛夫命运的遭遇,明确演员表演时的心境。 (2)、在此基础上为演员画一个简易的心境变化曲线图(以遭遇为X轴,心境为Y轴)。 (3)、解说制作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