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抗日战争,简称抗战,指20世纪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场民族性的全面战争。国际上称第二次中日战争、日本侵华战争。 1931年,侵华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后,完全侵占中国东北,并成立伪满洲国,此后陆续在华北、上海等地制造事端、挑起战争,国民政府则采取妥协政策避免冲突扩大。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北平附近挑起卢沟桥事变,中日战争全面爆发。1941年12月7日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后,12月9日重庆国民政府正式对日宣战。1945年8月15日,日本向同盟国无条件投降。 中国战场是二战的主战场之一。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二战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19课 从局部抗战走向全面抗战 九一八事变 1931年9月18日夜,在日本关东军安排下,铁道“守备队”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的南满铁路路轨(沙俄修建,后被日本所占),并栽赃嫁祸于中国军队。日军以此为借口,炮轰沈阳北大营。次日日军侵占沈阳,又陆续侵占了东北三省。1932年2月,东北全境沦陷。此后日本在中国东北建立了伪满洲国傀儡政权,开始了对东北人民长达14年之久的奴役和殖民统治。 又称奉天事变、柳条湖事件 一、九一八事变 “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在中国东北蓄意制造并发动的一场侵华战争,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开端,中国人民由此开始局部抗战。 材料一:“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 先征服支那。” ———明治维新后不久日本制定的大陆政策 材料二:“今天之满蒙地位……不仅在我国国防上,就在经济上,也可以说是我国的生命线。”—1927年,《田中奏折》 材料三:1929年--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波及日本,促使其国内阶级矛盾尖锐,日本统治集团急于利用侵略中国 东北的对外战争来摆脱国内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材料四 :1930年11月至1931年9月,国民政府集中重兵三次“围剿”红军,无心北顾。 (1)日本大陆政策(蓄谋已久) (2)日本将中国东北视为生命线 (3)为摆脱危机 (4)蒋介石积极内战,日本有机可。 (5)国际绥靖政策 日本为何侵略中国 蒋介石政府是如何对待日本对中国东北的侵略的?这导致了什么结果? 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 ———九一八事变前蒋介石给张学良的密电 日军一天之内就占领东北大大小小城市20余座。不到半年,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全部沦陷,东北3000万同胞沦为亡国奴。 攘外必先安内 1931.9.19 1932.1 1931.9 1931.11 1932.2 沈阳 长春 哈尔滨 齐齐哈尔 锦州 东三省沦亡 东北民众和未撤走的东北士兵 组织抗日义勇军 中国共产党派杨靖宇 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 1936年,改编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 东北抗日联军到七七事变时达11个军30000多人,最多时牵制日伪军40万人,涌现出杨靖宇、赵尚志、赵一曼等民族英雄。 英勇抗击日军,开始了中国人民局部抗战,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1932年1月28日晚,日军突然向上海闸北的国民党第十九路军发起了攻击,十九路军在军长蔡廷锴、总指挥蒋光鼐的率领下,奋起抵抗,迫使日军三易主帅,损伤1万余人。 二、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 叫他们(日军)知道我中华民族,还有坚决不(怕)死的勇敢队伍。 ———赵登禹将军战前动员(1933年3月12日) “抗日救国乃军人天职,养兵千日,报国一时,只有不怕牺牲,才能为国争光!” 1933年初,驻守长城一带中国军队奋起反抗,重创日军。但由于国民党攘外必先安政策,长城抗战失败。 1935年1月,察东事件 1935年5月初,河北事件 1935年5月30日张北事件 1935年10月,香河暴动 1935年11月冀东防共自治政府 1935年12月冀察政务委员会 1935年日本侵略军蚕食侵犯华北地区的一系列事件的统称。 日本企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