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3980154

3 短诗五首 第1课时课件(共37张PPT)+教案+学案+素材

日期:2024-06-1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学案 查看:57次 大小:11420050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短诗,五首,课时,课件,37张,PPT
    (课件网) 我们已经学习了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诗歌多声部式的结构和热烈汹涌的情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五首短诗,不同的是这些诗歌篇幅短小,却精悍隽永,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与哲思,令人回味无穷。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其中的韵味吧。 新课导入 3 短诗五首 核心素养 1.结合诗歌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旨与情感。(重点) 2.分析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感。(难点) 3.对比阅读这几首诗,理解早期白话新诗的共同特点。通过诗歌触摸时代的脉搏,获得审美的愉悦。(素养) 新 诗 概 念 指“五四运动”前后产生的、有别于古典诗歌的、以白话作为基本语言手段的诗歌体裁。又称为白话诗、自由诗、现代诗。 形 式 自由体、新格律体、十四行诗、散文诗。 特 点 形式新 语言新 观念新 与旧体诗相比,不拘平仄,不拘长短,没有字数规定。在韵律上,押韵比较自由,但是一般还是遵循一定的韵律 以白话写诗,不仅以白话词语代替文言,而且以白话的语法结构代替文言语法,并吸收外语语法 追求个性和独立,强调作者主体性情、情感和见解。 新知认知 阅读提示 这几首短诗,语言凝练而含蓄,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哲思,带给我们审美的愉悦和多样的思考。 阅读时,要注意把握诗歌的意象,比如《月夜》中“顶高的树”,《萧红墓畔口占》中的“红山茶”,《风雨吟》中的“风”“雨”“海”“舟”等,都营造出不同的氛围,传达出独特的诗意。 阅读诗歌,还可以联系诗人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例如《月夜》中,与大树“并排立着”的“我”,让人感受到一个寂寞而又独立自主的形象;结合“五四运动”这一时代背景,就能进一步体会到,这一形象代表着新一代青年知识分子自我意识的觉醒,以及他们对独立自由的渴望。 同学们不妨采用这种方法,试着自己解读这几首诗。 第一课时 月 夜 预习交流 沈尹默(1883—1971),原名沈君 默,浙江吴兴(今湖州吴兴区)人, 诗人、书法家。他积极倡导新诗,是 新诗启蒙时期著名的诗人。他的诗语 言质朴,倾向写实和白描,含有人道主义精神。主要作品有《秋明室杂诗》《秋明长短句》等。 本诗选自《沈尹默诗词集》(书目文献-出卷网-1982年版)。 写作背景 发表情况 本诗写于1917年,是中国新诗运动中一首具有重要意义的诗作。当时的中国,虽然经过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但仍处在北洋军阀的统治之下,广大群众并没有真正觉醒。 1918年元月,沈尹默在《新青年》第四卷第一号上发表了《月夜》《鸽子》《人力车夫》三首新诗,发出了新一代知识青年的心声。 霜风/呼呼的吹着, 月光/明明的照着。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 却/没有/靠着。 朗读诗歌 月夜 沈尹默 1.《月夜》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将这幅月夜图描绘出来。 景色 月夜图 霜风呼呼的吹着 月光明明的照着 霜风寒月的冬夜中,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我”并排站立着,充满了美的意蕴。 品读诗歌 月夜 霜风呼呼的吹着, 月光明明的照着。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 却没有靠着。 品味《月夜》 这里指刺骨的寒风 副词,表示程度最高。 呼呼 明明 叠词 霜风:突出风的冷凄,给人一种萧索的感受。 呼呼、明明:既描绘出霜风寒月的情境,又增添了诗歌的意蕴。 2.如何理解“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 作用:表面上写的是一个冬夜,环境是萧索的,人物是孤独的。实则反映了“五四”运动之前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社会环境。 环境描写 意 象 象 征 意 义 霜风、月光 顶高的树 “我” 萧索的、等待变革的社会环境。 古老、传统、固执而迂腐的观念。 既指诗人自己,也泛指具有独立精神和自我意识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