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3989898

12.3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教案

日期:2024-06-1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69次 大小:1203712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12.3,阵子,陈同甫,赋壮,寄之,教案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教材解读】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通过对梦境中战斗生活的描述,表达了词人收复失地、抗金卫国的远大理想,同时抒发了他在现实中壮志难酬的悲惨。 本课这首词,简短而精美,应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欣赏词的方法,理解本课中的作品。可结合作者的际遇及写作背景查找一些资料,掌握这首词的精髓。 【教学目标】 1.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写作背景,理解本首词的内容和主旨。 2.反复阅读,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在反复朗读中背诵词作,培养对词作的热爱之情,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阅读作品,理解词的内容;反复阅读,把握作者的感情,品味语音,熟读成诵,揣摩词人融入作品中的思想感情和人生追求。 难点:理解词人的爱国主义情怀,培养高远的人生目标和良好的审美情趣。 【教法与学法】 教法:1.朗读指导法。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词,在读中体会词的内涵和词人的情感。 2.多媒体辅助法。运用多媒体呈现作者及其所处时代的相关画面,增强直观性,体现人文性,激发学生阅读和思考的兴趣。 学法:1.批注法。在阅读中圈点勾画,简要批注自己探究的成果,对语言、人物、情感、思想和主旨进行分析与探究,加深理解。 2.合作法。学会自己发现问题,并在小组内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赏析语言,把握情感,理解主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相关背景资料、图片资料、问题资料、CAI课件等。 学生:熟读课文,解决生字词,积累词作中含义深刻的语句,感知词作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点。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宋 辛弃疾 一、学习目标 1.能够有感情的朗诵词作,把握词作的内容。 2.能够赏析词句,学习作者借典故抒情的方法。 3.能够体会词人的爱国热情和壮志难酬的情感。 二、走近作者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后来,他长期不得任用,闲居近二十年。公元1188年,辛弃疾与陈亮在铅山瓢泉会见,即第二次“鹅湖之会”。此词当作于这次会见又分别之后。 三、写作背景 这首词写于淳熙十五年左右,辛弃疾退居江西上饶之时。淳熙八年,辛弃疾在两浙西路提点刑狱公事任上,被人弹劾罢官。他不得已在上饶带湖赋闲家居。陈同甫也是主张北伐的爱国志士,与辛弃疾是志同道合的朋友,二人经常书信往来,诗词唱和。这首词就是寄给陈同甫的。 四、课文诵读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五、整体感知 用自己的话描述词所描绘的画面。 醉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中听到军营的号角声响成一片。把牛肉分给部下享用,让乐器奏起雄壮的军乐鼓舞士气。这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 战马像的卢马那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一心想完成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取得世代相传的美名。可惜壮志难酬,白发已生! 六、归纳词义 1.梦回: 梦中回到。 2.连营: 连在一起的众多军营。 3.八百里: 指牛,这里泛指酒食。 4.麾下: 军旗下面,指部下。 炙:烤熟的肉食。 5.五十弦: 原指瑟,这里泛指乐 6.翻: 演奏。 7.塞外声: 指悲壮粗犷的军乐。 8.沙场: 战场。 9.霹雳: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