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 教材内容: 鄂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八首古诗。 教材分析: 《枫桥夜泊》是唐代诗人张继的作品。深秋的夜晚,月亮西沉,寒霜满天,只有孤舟、渔火相伴,点点愁思满怀,辗转反侧,难以入眠。苏城外的寒山寺传来的钟声,沉重而悠远。感物伤怀,残月、鸟啼、霜天、江枫、渔火、寺影、钟声,与诗人愁苦的心境交织在一起,让人品到的就是那浓浓的寂寞惆怅。在教学的时候,我紧紧抓住诗眼“愁”进行教学,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到诗人出自内心的忧愁。 教学目标: 1、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通过作者对环境的描写,体会诗人思乡、思念亲人而辗转反侧难以入眠的情感。 3、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4、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感受古诗意境,体会诗人孤寂忧愁之情。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孤寂忧愁之情,明白诗人为何而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认识张继,理解题意。 1.师:有一首诗,让一位诗人名垂千古,让一个城市名扬天下,让一座桥梁成为当地三百余座名桥之首,让一座寺庙成为中外游人向往的胜地,这首诗就是《枫桥夜泊》。 2.出示课件,板书课题,强调“泊”的读音。同学们看看图,你知道“泊”是什么意思吗?(停靠) 3.这首诗的作者是唐朝的张继。(出示张继的图片)张继的诗作并不多,然而他却能像诗仙李白、诗圣杜甫一样名垂千古,由此可见《枫桥夜泊》的影响是多么深远。 4.通过预习,你们还知道哪些跟作者、诗句有关的内容? 【设计意图】通过介绍本诗的深远影响,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汇报预习成果,是为了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养成自主学习习惯 ,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 二、协同准备 (一)在组内初读,读准诗句,读通读顺。 1.下面请同学们听一下老师的朗读。(教师范读诗句) 2.同学们,你们喜欢这首诗吗?请大家自由练读这首诗。 这首诗里面有几个生字,在读的时候注意字音,把这首诗读正确。 3、学生在小组内自由练读。 4、指名2—3人读。齐读。 【设计意图】通过听老师的激情诵读,让学生对本诗的感情基调有个初步的感受。初读诗句时我只要求学生读通读顺,这样注重学习目标的梯度。 (二)、再读,读懂诗句,读出韵味。 1.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老师也想读一下吗?(师范读全诗,同时出示不带注音的古诗) 2.你觉得老师读得怎么样?想跟老师读得一样吗?我们在读诗的时候,一定要把诗读得字正腔圆,所以我们可以像老师一样来读,里面有停顿。我们也还可以按古人最基本的读法:四声读法,一声二声可以拉长声音读;三声四声读得短促一点。“乌”是第几声?“天”是第几声?“落”是第几声?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读:月落乌———啼———霜———满天——— 3.同学们,请大家在书上为每个字标上调号,然后根据老师的提示,并模仿老师的读法来练读这首诗。 4.学生在小组内练读。 5.指名读2———3人。(出示带节奏的诗句) 6.刚才,我们这样读只是把诗的平仄读出来了,其实要想真正地读好这首诗,还必须要理解诗句的意思。我们先来看诗的题目,只有四个字,看看这四个字写了几样东西? 7.学生小组讨论,汇报。(枫树、桥、江、船、人)老师指导读好“月落”、“霜满天”、“对愁眠”、“夜半钟声到客船”) 【设计意图】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他们充分读书,通过合作学习,讨论交流,初步想像古诗描绘的画面。 二、协同质疑 1.同学们真厉害!居然从四个字中就读懂了这么多内容,诗句共有28个字,你们一定能从里面读出更多的东西!请同学们细细地品读这28个字,你能把哪些地方读懂,还有哪里不懂?如果有读不懂的地方你可以先做上记号,等会儿同桌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