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中国画———学画猫头鹰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一、课标引领,关注学生由能力到素养的提升本课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为指导,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力求彰显以下理念:(一)面向全体学生。坚信每个学生都具有学习美术的潜能,能在他们不同的潜质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本课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为持久的情感态度。通过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多样的课堂实践活动,使学生充分感受、体验,在实践中学习国画知识技能。 (三)关注文化与生活。本课通过欣赏猫头鹰造型青铜器、奥运吉祥物、希腊神话故事形象、中国画作品,使学生了解人类文化的丰富性,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并逐步形成热爱祖国优秀文化传统和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价值观。 (四)注重创新精神。重视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采取多种方法,帮助学生学会运用美术的方法,将创意转化为具体成果。二、图像迁移,关注美术核心素养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是中国画体系的一部分, 是教师、学生学习中国画造型表现的过程,本课结合实物、运用直观教学法迁移科学课对鸟类外形特点进行分析;结合标本实物将猫头鹰身体概括出圆形、椭圆形、三角形等几何图形,使学生对造型有所感悟。书法、语文、品社、科学多门课程联系,综合国画作品题目落款的文学性、思想性,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 一、横向分析———单元总览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是中国画体系的一部分。本课和本册的《中国画———学画大熊猫》一课都是运用中国画的绘画技法表现动物题材,与前一册的《中国画———学画青蛙》一课在课程内容编排上有密切联系。在《中国画———学画大熊猫》一课中,学生练习了墨色浓淡的变化,中锋、侧锋造型体验。本课在巩固中国画墨色干湿浓淡变化基础上表现猫头鹰腹部羽毛,运用浓破淡、色破墨技法,提高用笔用墨难度,丰富画面效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演示猫头鹰水墨表现步骤及方法,注重学生参与体验,使学生直观学习中国画技法。 二、学科整合———知识迁移 本课在教学过程中,根据科学课飞禽相关知识,学生结合猫头鹰实物标本讲解,将猫头鹰身体各部分用几何图形概括,便于学生用笔墨造型。中国画作品佳作欣赏部分选用现代画家黄永玉、林风眠的作品,引导学生运用概括夸张的手法表现猫头鹰。教师示范技法、构图,引导学生理解作品。 学生情况:四年级下学期的学生,通过上册两课中国画课程和书法课程内容的学习,大部分能够掌握中锋、侧锋用笔,在调墨过程中基本能掌握水和墨的比例,画面能够展示出浓淡干湿的效果。但是由于平时对中国画内容的训练较少,学生作品形式不够丰富。 教学方式:谈话式、探究式、练习式、归纳式、重难点讲授法、实践活动式 教学手段:教材、课外阅读资料、板书、多媒体、实物模型 技术准备:WindowsXP操作系统、Microsoft PowerPoint软件、教学课件、实物投影 教学目标(内容框架)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画干墨、湿墨以及墨破色、色破墨、浓破淡、淡破浓的相关知识,学习用干墨、湿墨的变化表现猫头鹰的形象特征。能用浓淡干湿墨色,中锋、侧锋用笔方法,尝试表现写意猫头鹰。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探究体验、艺术实践等过程,进一步了解中国画的笔墨特点,体验墨色的浓淡干湿变化,能够用中国画的方法表现写意猫头鹰。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中国画的笔墨情趣,丰富学生的审美感受,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习惯,了解各国的猫头鹰文化。教学重点初步学习干湿不同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