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4000555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新课标背记要点与三年真题】

日期:2024-05-20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学案 查看:87次 大小:1832660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真题,三年,要点,背记,新课标,交融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2022年课标】 通过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思维导学】 【背记要点】 知识点一、淝水之战 1、强大后的前秦,疆域东濒大海,南抵汉水,西至龟兹,北达沙漠,与南方的东晋形成对峙的局面。 2、383年,苻坚不顾一致反对,强征各族人民当兵,拼凑了步兵60余万、骑兵27万,浩浩荡荡南下,企图灭亡东晋,统一中国。出师前,苻坚自恃兵多势强,号称自己的百万大军,“投鞭于江,足断其流”。 3、东晋团结一致,从容应对,以8万精兵应战,在淝水与前秦军前锋隔岸对峙。 4、在决战即将爆发时,东晋将领提出要前秦军队稍稍后撤,以便晋军过河交战。苻坚认为在晋军渡河时发动突然袭击,定能一举获胜,随即命令军队后撤。不料,当前秦军后撤时,有人在阵后大喊:“秦兵被打败了!”前秦军顿时阵脚大乱,自相践踏,一溃而不可收拾。晋军乘机发动猛烈攻击,打败前秦军。苻坚中箭负伤,带领残兵逃回北方。 5、淝水之战是中国古代又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淝水之战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知识点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4世纪后期,游牧在阴山地区的鲜卑族拓跋部迅速崛起,建立北魏。 2、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3、当时,北方各族人民长期杂居,民族聚落已不多见。内迁的各族在生产、生活和习俗上,与汉族已无明显的区别。而鲜卑拓跋部因内迁较晚,仍保持鲜卑族的习俗,要治理好广大的北方地区困难重重。 4、北魏孝文帝即位后,立志用文治移风易俗。 (1)他力排众议,494年迁都洛阳,把百余万包括鲜卑族在内的北方各族人民迁到中原。 (2)他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 (3)这些措施,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知识点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1、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开始过着定居的生活。他们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逐渐将原来从事畜牧业生产转变为从事农业生产。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还学习和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 2、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与汉族士人合作,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有时矛盾激化,甚至发生战争,但在总体上,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 3、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 4、各民族不仅在经济上密切交往,在文化上的交流也日益频繁。 (1)西晋时期,内迁各族大多使用汉语;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汉语更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 (2)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等也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 (3)尤其是在民族心理上,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汇,思想感情日益沟通,以往的“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5、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温馨提示】 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曹魏、西晋、前秦、北魏、北周先后统一过北方。 2.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从经济角度看是少数民族从游牧向定居农业转变的过程;从文化发展角度看,是少数民族的汉化过程;从社会发展进程角度看,是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 3.淝水之战、巨鹿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都是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4.我国古代民族交融的方式:人口迁徙、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和亲和战争等。 【名师点拨】 ★★列表对比商鞅变法与北魏孝文帝改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