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4009059

18《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吗》第二课时课件(共22张PPT)+教案+学案

日期:2024-06-11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学案 查看:76次 大小:5347328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吗,第二,课时,课件,22张,PPT
    (课件网)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新知导入 听写 复习上节课内容 文中的错误论调: 中国人失掉的是: 中国人发展的是: 作者的正面观点是: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他信力 自欺力 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学习目标 1、联系时代背景,了解文章批驳的观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 2、学习区分观点和材料,梳理作者的论证思路。 3、品味本文尖锐犀利、富有战斗性、讽刺性的语言。 新知讲解 敌(反)方错误论点是依据什么提出来的? 依据是——— 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 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 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作者既然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还要一再承认对方说的都是“事实” 首先承认对方说的是事实,但通过分析事实后,发现对方要说的其实不是自信力的问题,这样,对方的观点就不存在了。这叫归谬法。 这是驳论的一种方式,由真实存在的依据推导出错误的结论,从而证明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指出对方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不成立,在论证方法上这是驳论证。它欲擒故纵,先“抬”后“贬”,好像抖包袱,吊起读者的胃口,达到讽刺的效果。 要驳论证,关键要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因为对方或因为己方利益或因为认识上的局限,往往用事实掩盖了真相,这就需要作者能拨乱反正。因此驳论证比驳论点、驳论据更能体现智慧和力量。 作者用什么方法反驳对方的错误论调 直接反驳: 信地信物信国联――没有“他信力”(仿词) 求神拜佛―――――发展着“自欺力” 间接反驳: 论点: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论据:从古至今中国的脊梁 读第6—9段: 1)“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各指什么样的人?你能说出几个吗? A、“埋头苦干的人”:为了国家利益,执著于某一事业不畏艰险,奋斗不息的人。如:毕升、徐霞客、司马迁、华罗庚、杨利伟、抗震救灾英雄等。 B、“拼命硬干的人”: 指反对国内剥削阶级和外来侵略者的革命志士、民族英雄。如:陈涉、李自成、洪秀全、岳飞、文天祥等。 C、“为民请命的人”:指为人民疾苦而呼告的人。如:杜甫、白居易、柳宗元、包拯、梁启超、鲁迅等。 D、“舍身求法的人”:指历尽艰险,探求真理的人。如:玄奘 、鉴真、如商鞅、谭嗣同、李大钊等。 “中国的脊梁”指什么人 为什么他们的牺牲不能为“大家”所知道 鲁迅为什么要反复强调“中国的脊梁”?“中国的脊梁”在当时有什么意义 “中国的脊梁”是指脚踏实地地为民族的进步而奋斗的人们,他们是使中国挺立起来的“脊梁”。他们往往来自于下层,代表着广大民众的利益。 鲁迅反复强调“中国的脊梁”,目的在于赞颂那些有自信力的中国人,强调他们才是民族生存和发展地中坚力量,才是我们民族的真正代表。这样可以鼓舞斗志,增强中国人的自信力。 当时的意义:当时国民党到外散布悲观论调,广大民众也因“中国的脊梁”的总被摧残、被抹杀而看不到光明。鲁迅反复赞扬“中国的脊梁”,可以鼓舞斗志,增强中国人的自信力。 文中第8段中“这一类的人们”指的是什么人?这一类没有失掉自信心的人现状如何?“一部分人”又指的是什么人? 这一类的人们是指没有失掉自信心的人,即是那些埋头苦干、拼命硬干、为民请命、舍身求法的中国的“脊梁”。 这类人现状: ①从人数上看:何尝少呢? ②从特征上看:有确信,不自欺,前仆后继地战斗。 ③从处境上看: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 “一部分人”指那些认为“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的人。 第9段作者用了一连串的比喻,找出来体会其意思。 “脂粉”:比喻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