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4058482

七年级上册 课外古诗词诵读《夜上受降城闻笛》 教案

日期:2024-06-2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27次 大小:31744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夜上受降城闻笛
  • cover
3 课外古诗词诵读《夜上受降城闻笛》 教学目标: 1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2背诵课文,学习佳句。 3学习对月光的写法。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 背诵课文,学习佳句。 一、作者简介   李益(748-829),字君虞,排行十,凉州姑臧(今甘肃武威)人.代宗时迁居洛阳。大历四年(769)进士,授华州郑县尉。尝为幽州节度使刘济从事,又佐邠宁戎幕。宪宗时,历任秘书少监、集贤殿学士,官至右散骑常侍。文宗时加礼部尚书衔致仕。久历戎幕,多写边塞题材,悲歌慷慨,颇多佳作。兼工众体,尤以七绝见长。胡应鳞《诗薮》云:“七言绝,开元以下,便当以李益为第一,如《夜上西城》、《从军北征》、《受降》、《春夜闻笛》诸篇,可与大白、龙标竞爽。”有《李君虞诗集》,《全唐诗》存诗二卷。 创作背景 唐初名将张仁愿 为了防御突厥,在黄河以北筑受降城,分东、中、西三城,都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另有一种说法是:公元646年(贞观二十年),唐太宗亲临灵州接受突厥一部的投降。 这首诗就是由此而来。 读一读 朗读诗词,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感情。 四、译一译 【译文】 回乐烽前的沙地洁白似雪,受降城外的月色清冷如霜。    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间出征人都眺望故乡。 五、细读感悟 1.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前两句所展示的边塞月夜景色。 举目远眺,蜿蜒数里的丘陵上耸立着一座座高大的烽火台,烽火台下是一片无垠的沙漠,在月光的映照下如同积雪的荒原。近看,高城之外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 诗中描写边塞夜晚所见“沙”、“月”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描绘出边塞怎样的环境特点 有何作用?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沙漠”比作“雪”,把“月光”比作“霜”,诗人如此运笔,一是为了突出受降城之夜寒冷凄凉、苍凉旷远,更是要借这寒气袭人之景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也后两句抒发戍边将士的思乡奠定了情感基调,做了铺垫。 这首诗,前两句写景,是塞外的景,受降城和回乐峰的夜景,戍边将士,尤其是站在城头上的将士们眼前看到奇景。边塞的月夜,静的可怕,耳边响起的,只有吹来的风声和旗帜列列作响的声音。苦寒的塞外,只有冷月,只有如雪的沙漠,只有一份凄冷和寂落。但越是这样的场景,越是能激发人们对故乡,对家的怀念,那是一份温暖,那是一份温馨。 不知何处吹芦管: 在这个寂静的夜里,不知什么地方传来一阵悠远的笛声,回响着家乡的调子。征人闻此,更动乡愁。然而直言乡愁,则流于抽象。诗人的高明之处,在于巧运回旋跌宕之笔,写“吹芦管”而以“不知何处”领起,自然引出结句:“一夜征人尽望乡。” 一夜征人尽望乡 后面两句则是写人写声,在这样一个凄冷的场景之中,戍边将士的内心是压抑的,是感到不舒适的,这个时候,耳边传来了笛声,笛声悠扬凄凉,顺着笛声,人们都会情不自禁的看向远方,看向故乡的方向,月夜下,城头上,戍边的将士们抬头痴痴地望着,这幅画面,何其的写实,没有写任何的话语,什么没有任何的肢体动作,不过只是一曲笛声,一群远望的将士,一个“尽”字,似乎把沉甸甸的思想之情全部捆在一起,放在了我们面前。 小组合作:读到这里,我们似乎读出了作者写作此诗是欲抒发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抓诗眼“尽”) 3.如果说前两句写景,景中寓情,蓄而未发;那么后两句则正面写情。 “不知何处”,写出了诗人月夜闻笛时的迷惘心情,映衬出夜景的空寥寂寞。“一夜”和“尽望”又道出征人望乡之情的深重和急切。 六、课堂小结: 这首诗写得有色有声有情。山峰、沙漠、高城、月色,构成了征人思乡的独特环境;凄凉哀怨的笛声更触发起征人无限的乡思。全诗将视觉、听觉与感觉熔于一炉,构成了幽邃的艺术境界。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