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4063156

课外古诗词诵读《夜上受降城闻笛》课件(共17页ppt)

日期:2024-06-2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31次 大小:552206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7
课外,古诗词,诵读,夜上受降城闻笛,课件,17页
  • cover
(课件网) 走进作者 李益(746年—829年),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后迁河南洛阳,唐代诗人。出身甘肃 李氏姑臧房,大历四年(769年)进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建中四年(783年)登书判拔萃科。 初因仕途失意,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后官至幽州营田副使、检校吏部员外郎,迁检校考功郎中,加御史中丞,为右散骑常侍。太和初,以礼部尚书致仕。 李益以边塞诗作出名,擅长绝句,尤其是七言绝句。其作品有: 江南曲、从军北征等。 字词积累 受降城:指西受降城,故址位于现在的内蒙古杭锦后旗乌加河北岸。一说,指唐代灵州的受降成本,故址位于现在的宁夏灵武西南。 回乐烽:烽火台的名称,在西受降城附近。一说,当作“回乐烽”,山峰名,在回乐县(今宁夏灵武西南 ) 芦管:笛子。一作“芦笛”。 征人:指出征或戍边的军人。 尽:全。 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 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ɑnɡ”韵 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烽前的沙地洁白似雪,受降城外的月色犹如深秋白霜。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惹得出征的将士一夜都在思念家乡。 《夜上受降城闻笛》,建中元年(779)深秋或初冬,李益到灵武,依附朔方节度使崔宁,这期间写下了这首诗。 赏析诗歌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描写了一幅边塞月夜的独特景色。夜晚登城远望,但见大漠似雪,月华如霜,边城夜色,凄神寒骨。视线由远及近。 手法上,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月下大漠比喻成白雪,将明月比作严霜,营造出一种寒冷、凄清的氛围,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自然的引发思乡之情。景中逾寓情。 诗中“沙似雪”、“月如霜”描绘出边塞怎样的环境特点? 描绘出一种寒冷,凄凉的环境特点。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写出了诗人月夜闻笛时的迷惘心情,映衬出夜景的空寥寂寞。“一夜”和“尽望”又道出征人望乡之情的深重和急切。 就在这万籁俱寂的夜里,夜风送来凄凉幽怨的芦笛声,陡然唤醒乐“征人”的思乡情绪。顿时,一切崇高和悲壮都化作了绵绵不绝的乡愁。笛声在扩散,愁思在蔓延,在这样一个凄清的夜晚,集体的失眠也不可避免。至此,诗中的景色、声音、感情三者融为一体,让人体会到那种苍凉旷远的意境。 小结:诗歌是优美的,语言凝练,原本不可以用直白的现代汉语译读。但是不同的译读结果,让我们领略到不同角度的诗意美。 《夜上受降城闻笛》:夜晚登城远眺,蜿蜒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一座座高大的烽火台,烽火台下是一片无垠的沙漠,在月光的映照下如同积雪的荒原。近看,高城之外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在万籁俱寂中,夜风送来凄凉幽怨的芦笛声。在这漫长的边塞之夜,征人们一个个披衣而起,忧郁的目光掠过似雪的沙漠、如霜的月地,久久凝视着远方。 《夜上受降城闻笛》:表现了征人置身边塞绝域的孤独和生发出的思乡情愫。 《夜上受降城闻笛》: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直接抒情。在万籁俱寂中,夜风送来凄凉幽怨的芦笛声。这笛声使诗人想到:是哪座烽火台上的戍卒在借芦笛声倾诉那无尽的边愁?那幽怨的笛声又触动了多少征人的思乡之愁?“不知何处”写出了诗人月夜闻笛时的迷惘心情,映衬出夜景的空寥寂寞。“一夜”和“尽望”又道出征人望乡之情的深重和急切。 内容情感: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从多角度描绘了戍边战士(包括吹笛人)浓烈的乡思和满心的哀愁之情。 手法:比喻、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全诗以深秋沙漠的风景、月下边塞的景色、夜下芦管的悲声,景色、声音、感受融为一体。所以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