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4073568

5-2《大学之道》课件(共29张PPT)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日期:2024-06-04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87次 大小:2082164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2022-2023,必修,选择性,语文,高中,统编
  • cover
(课件网) 《大学之道》 礼记 《大学》是一本怎样的书? 《大学》本出《礼记》。《礼记》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相传为孔门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所作,经西汉戴圣汇编成书。即《小戴礼记》,其叔父戴德亦曾汇集《礼记》八十五篇,称为《大戴礼记》。 在流传过程中,经董仲舒、郑玄、孔颖达和宋代理学家如程颢、程颐等大儒的推崇,《礼记》在儒家政教系统中的地位日益提升。 《大学》来源 《大学》 朱熹把《大学》《中庸》两篇从《礼记》中抽离出来并做章句,为《论语》《孟子》做集注,合成《四书章句集注》。宋元以来,《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成为封建科举考试的钦定书,而《大学》则是四书之首。 “大学”二字在古代指“大人之学”,即伦理、政治、哲学等方面的学问,与儿童从事的洒扫、应对、礼乐射御书数等“小学”相对。大学之道,讲的就是大人之学、成人之学的基本原理。 大人之学 《大学》之书,古之大学所以教人之法也。 盖自天降生民,则既莫不与之以仁义礼智之性矣。然其气质之禀,或不能齐,是以不能皆有以知其性之所有而全之也。一有聪明睿智能尽其性者出于其间,则天必命之以为亿兆之君师,使之治而教之,以复其性。 (1)大学之道,在明1明2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①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 ②明明德:前一个“明”作动词,彰明。后一个“明”作形容词,美好的 ③亲民:一说亲近爱抚民众;一说“亲”当作“新”,“新民”即使天下人去旧立新,去恶向善。 ④止于至善: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德,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明明德 大学者,大人之学也。明,明之也。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则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但为气禀所拘,人欲所蔽,则有时而昏,然本体之明,则有未尝息者。故学者当因其所发而遂明之,以复其初也。 【亲民】亲近爱抚民众 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大学》 君子贤其贤亲其亲。———《大学》 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 【亲民】“亲”当作“新”,“新民”即使天下人去旧立新,去恶向善。 新民,皆当至于至善之地而不迁。 止于至善 “止者,必至于是而不迁之意。至善,则事理当然之极也”(朱熹) “盖必其有以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也”(朱熹) “康诰曰:‘克明德。’大甲曰:‘顾諟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朱熹) 止于 至善 亲民 明明德 故止至善之于明德亲民也,犹之规矩之于方圆也,尺度之于长短也,权衡之于轻重也。方圆而不止于规矩,爽其度矣;长短而不止于尺度,乖其制矣;轻重而不止于权衡,失其准矣;明德亲民而不止于至善,亡其则矣。夫是之谓大人之学。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也。夫然后能以天地万物为一体。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①知止:为知“止于至善”的省略,知道要到达“至善”的境界。 ②定:志向坚定 ③静:心不妄动 ④安:性情安和 ⑤虑:思虑精详 ⑥得:处世合宜 【注释】知道要到达“至善”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志向坚定才能心不妄动,心不妄动才能性情安和,性情安和才能思虑精详,思虑精详才能处世合宜。 只有坚定这样的目标,才能“定、静、安、虑”,才能学有所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注释】万物都有本有末,凡事都有始有终,知道事物的先后顺序,那么就接近大学的宗旨了。 从方法论层面再次强调“三纲领”的重要引领作用,同时提醒读者在具体操作层面也在注意先后顺序,引出下文 欲明明德于天下,应该怎么做呢? (2)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