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4110081

八年级上册第26课《诗词五首》课件(共70张ppt)

日期:2024-05-18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21次 大小:16623320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八年级,上册,26课,诗词五首,课件,70张
  • cover
(课件网) 饮 酒(其五) 陶渊明 陶渊明的名言--不为五斗米折腰 陶渊明(约365—427年),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卒后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末到刘宋初杰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是江西首位文学巨匠。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有《陶渊明集》。 知人论世(记一记) 古体诗 唐代以来指区别于近体诗的一种诗体,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等形式,句数没有限制,字数也可以不齐,平仄和用韵都比较自由,也叫古诗或古风。 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读出节奏。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结庐在 人境,而无车马喧。 建造房舍。结,建造、构筑。庐,简陋的房屋。 诗意:我把草屋建在人多聚居的地方,却没有车马的喧闹。 喧嚣扰攘的尘世。 没有车马的喧闹声。指没有世俗的交往。 文意解析 1.怎样理解开篇两句的内容和作者的情感? 诗人虽然居住在喧嚣的人世间,却不受尘俗的烦扰。“车马”达官贵人的高车骏马,代表官场繁琐的应酬和功利性极强的交往;“车马喧”是对官场上你争我夺、互相倾轧、奔走钻营的各种丑态的写照。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之类。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 尔?心远地自偏。 如此,这样。 诗意:要问我如何能够做到这样呢?心里远离世俗,自然就觉得住的地方偏僻安静。 心远:心远远地超脱世俗。远,远远地。 偏:偏远. 文意解析 2.怎样理解上两句的内容和作者的情感? 设问的形式表明诗人对超凡脱俗境界的追求。 隐居是寻求精神上的自由境界,“心远”指思想上绝弃富贵荣华之念,心情闲适,心志高远,居所自然会偏僻安静。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诗眼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闲适淡泊的样子。 诗意:(我)在东篱下采摘菊花,悠然闲适间抬头看见了美丽的南山。 即庐山。 东边的篱笆。也指代菊圃。 文意解析 3.“悠然”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如何理解“见”字?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采菊东篱下”本是写实,因为陶渊明爱菊,寄予菊花以高洁的情致,菊花几乎成了陶渊明的化身。 “东篱”则象征远离尘俗、洁身自好的品格。 “悠然”二字形象的写出了诗人远离尘世后自得、闲适、恬淡的生活状态。 “见”字写诗人不经意间抬头,秀丽的南山之景一下子映入眼帘,表现了诗人的心与山的自然相遇,营造了一种物我合一、悠然忘我的境界。 相伴。 山间的云气。 诗意: 傍晚。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美好。 文意解析 傍晚山间的云气更加美好,成群的鸟儿结伴飞回山林。 请从描写手法的角度赏析“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两句。 答:(1)借景抒情。借飞鸟结伴飞回山林、万物自由自在、适性而动的景象,含蓄地寄托了诗人回归自然、与山林为伍的意趣。 (2)动静结合。两句诗一静一动,写出了日近黄昏,云入山峰、鸟入山林的景象,借此表达了诗人弃官归隐后的自在心境。 诗意:在这中间蕴含着生命的真谛,想要分辨清楚,却不知怎样用语言来表达。 想要分辨清楚,却不知怎样表达。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名词用作动词,用言语表达。 指自然之趣,人生真谛 此时此地的情景中,即指隐居的生活中。 文意解析 5.鉴赏“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全诗的总结,点明了全诗的主题。 “真意”指诗人领悟到的自然之趣和生命真谛。 所谓“欲辨已忘言”,其实是说此刻诗人体会到的真理意趣,只能意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