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4121168

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共22张PPT)

日期:2024-06-1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13次 大小:4455974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11课,记承天寺夜游,课件,22张,PPT
  • cover
(课件网) 记承天寺夜游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理解文章内容,感受作者平淡自然的语言风格。 2.疏通文意,借助联想和想象,把握作者笔下的景色特点。 3.领悟作者复杂微妙的情感,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有这么一人……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杰出的文学家、诗人、词人、散文家、书画家,四川眉山人。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诵读课文,初步感知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 jiě )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xíng)。 念/无与/为乐者,遂( suì )/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 xìng )交横( héng ),盖/竹柏( bǎi )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疏通文意,积累字词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考虑、想到 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来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高兴的样子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服,正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动人游兴),(于是)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 门 同、和 于是,就 睡觉 共同,一起 院子里 . . . . . . . . . . .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形容水的澄澈 像 庭院中的月光,像积水般澄澈透明,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 交错 均为水生植物 大概是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 罢了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哪个地方没有竹树、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 . . . . . . . . . (一)古今异义 月 色 入 户 古义:门。 今义:住户、人家。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义:只是,只不过。 今义: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义:而已、罢了。 今义:名词,耳朵。 积累字词 . . . (二)一词多义 念无与为乐者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庭下如积水空明 空谷传响 积累字词 与 空 . . . . (和,同) (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之意) (空灵) (空旷的) 梳理思路,赏月悟情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叙事 写景 议论抒情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运用比喻,把月光比作积水,把竹柏的影子比作“水中”的藻、荇,“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澄澈清明,“藻、荇交横”写竹柏影子的清丽淡雅。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赏月景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你如何理解“闲人”? 悟闲情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近乎流放,心情忧郁;但他仍然乐观、旷达,月夜游寺正是他消释抑郁的具体行为。 背景链接 张怀民,名梦得。也是被贬黄州,初时寓居承天寺。他虽屈居小官,但心胸坦然,绝不挂怀于贬谪之事,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也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你如何理解“闲人”? 悟闲情 “闲人”指悠闲自在之人。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跃然纸上。 “闲人”又指清闲无事,百无聊赖之人。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寄寓其中。 这里既含有自嘲、自慰之意;又颇有自许的意味。表现出一种达观的生活态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