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4180035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课件(共19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日期:2024-06-2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76次 大小:26458927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7
第六,PPT,八年级,语文,编版,学年部
  • cover
(课件网) 学习目标 1.诵读,感悟词中的画面美和意境美; 2.体会词人对大自然、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对往昔生活的怀念之情。 3、对比阅读,感知李清照诗歌情感的曲折变化。 作者介绍 李清照(1084年—约1155年),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山东)人。她工诗,能文,更擅长词,且通晓金石鉴赏。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所作词,前期多反映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寓故国黍离之悲,情调感伤。给辛稼轩、陆游等爱国词人以深刻的影响。 她也被誉为“婉约之宗”。其词风格婉约,善用白描,语言清丽,明白如话,富有生活气息,人称“易安体”。 这首《如梦令》是她的早期作品。 这首词是李清照到达汴京之后待字闺中写的。这段时间李清照身居闺中,回忆起少时游玩的情形,对那些生活的怀念之情与日俱增,使得作者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小令。 写作背景 朗读 点击添加标题 如梦令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xìng ǒu lù 读清字音,读准节奏和韵律 朗读节奏:轻松明快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疏通词意 常常,经常 溪边的亭子。 太阳落山,时候已经不早。 大醉,形容醉的程度深。 回家的路 乘船而归 游兴得到满足 不小心 荷花。 奋力把船划出去 群 水鸥和白鹭的总称 如梦令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疏通文意 时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一玩就到了日暮时分,沉醉其中而忘记回去的路。尽了兴致,天色已晚,只好乘船返回,却迷了路,进入藕花丛的深处。划呀,划呀,惊飞了一滩水鸟。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词意赏析 明确表示回忆 地点、时间 曲折地传达出作者流连忘返、内心欢愉的情致 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 船行之快,停栖在小洲上的鸥鹭被吓得惊慌失措的情态 古人有“诗中有画”的说法,一首诗就是一幅画,甚至有时候一个词语就是一幅画,读读这首词,你能从这首词中读出哪些画面? 溪亭日暮 一滩鸥鹭 藕花深处 醉 酣醉于酒 沉醉于景 陶醉于情 回忆自己年轻时在溪边的亭子游玩,待到兴尽欲归,已是日落黄昏,慌乱之际,迷失了回家的路。抒发词人愉悦的心境,对往昔生活的怀念之情,对美好事物事物的热爱与追求。尽显早年生活的纯真与浪漫。 主旨归纳 待字闺中 【延伸拓展 对比探究】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如梦令 【延伸拓展 对比探究】 如梦令 待字闺中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 词作 醉 花 心理感受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 ①_____ 藕花盛放 欢愉—焦灼—惊喜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 宿醉 ②_____ ③_____春 内心欢愉 沉醉 海棠凋残 伤 颜色对比、状态对比 待字闺中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 曲折一:“日暮”而不归,“沉醉”而忘归。 曲折二:“兴尽”却迷路,而“误入”他处。 曲折三:误入让人喜出望外、别有洞天的“藕花深处”。 曲折四: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 曲折五:由于“争渡”而惊鸥鹭。 叙事的曲折变化 内心情感的曲折变化 待字闺中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