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425069

2014年高二历史课件: 第三单元 第3课《促进民族大融合》(人教版选修1)(25页)

日期:2024-06-24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75次 大小:1201684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2014年,促进民族大融合,选修,人教,高二,3课
  • cover
(课件网) 第2课 识记基础知识 第三单元 理解教材新知 把握热点考向 应用创新演练 基础随堂巩固 知能综合提升 一、卓有成效的新制 1.整顿吏治 (1)背景:吏治黑暗,贪污成风。 (2)内容:484年,实行俸禄制,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按 发给官吏。 (3)作用:吏治有所好转。 2.推行均田制 (1)背景: 控制着大量的无主荒地。 (2)内容: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 耕种,土地不得买卖。 级别高低 政府 农民 (3)作用:使无地农民获得了荒地,提高了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北方地区 的恢复和发展。 3.设立三长制 (1)目的:为配合均田制的推行,强化对地方的控制。 (2)职责:检查 ,征收租赋,征发徭役和兵役,推行均田制。 (3)作用:使国家从 到基层的行政体制得以完善,取代了豪强地主把持的 制,保证了国家对人民有效的控制。 社会经济 户口 中央 宗主督护 4.推行新的租调制 (1)内容: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一定数量的 。 (2)作用:改变了原先 征收上的混乱现象,使农民的负担大为减轻,国家的租调收入大为增加。 租调 赋税   恩格斯曾指出:“在长时期的征服中,比较野蛮的    征服者,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不得不适应征服后存 在的比较高的‘经济情况’;他们为被征服者所同化,而且大部分甚至还不得不采用被征服者的语言。” (1)孝文帝改革前的北魏社会经济水平,与汉族相比有何不同? (2)北魏统一北方后,为“不得不适应征服后存在的比较高的‘经济情况’”采取了什么措施?实行这一措施的基本条件是什么? [我的思考] (1)改革前鲜卑拓跋部基本以游牧经济为主,明显落后于汉族的农耕经济。 (2)措施:颁布了均田令。 基本条件:政府能够掌握、支配大批的无主荒地。 二、设巧计迁都洛阳 1.原因 (1)政治:都城 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且保守势力强大。 (2)经济:平城经济落后,粮食供给困难。 (3)军事:与 相邻,时受骚扰。 (4)地理位置: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2.过程 495年,北魏正式将都城迁到 。 平城 柔然 洛阳 北魏正式迁都洛阳是何    时?孝文帝此举的主要目的  是什么? [我的思考] 495年。 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三、移风易俗 1.推行 学习和采纳汉族的 和 ,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 2.内容 (1)易服装: 一律改穿 。 (2)讲汉话:官员必须讲 。 (3)改汉姓,定门第等级:鲜卑人原有姓氏改为 。 典章制度 生活方式 鲜卑贵族 汉装 汉语 汉姓 (4)通婚姻:提倡鲜卑人与 通婚以加强民族联系,巩固统治。 (5)改籍贯:已迁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以 为原籍。 3.影响 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争取到汉族地主对北魏朝廷的支持,推动了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转化。 汉人 洛阳 一、如何全面认识北魏均田制? (1)原因:为缓和社会矛盾,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国家赋税收入。 (2)实施:485年,冯太后、孝文帝颁布均田令。 (3)内容: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 (4)实质: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 (5)影响: ①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②促进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从根本上巩固了北魏的统治。 ③推动了北方内迁各族向封建制的转化和北方民族大融合高潮的出现。 ④对后代田制也有很大影响,施行时间长达三百多年。为中国封建鼎盛时期的出现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6)均田制和与之相适应的租调制度一起构成了北魏政权的经济基础,从经济上保证了俸禄制的继续推行,同时也为三长制的实行提供了客观条件,而三长制的实行又保证了均田制和租调制的推行。 [特别提醒] 均田制是封建国家的土地所有制,并未触动封建地主利益,它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促进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且先后为北齐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