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4263589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 课件(13张PPT)

日期:2024-06-25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10次 大小:157905153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6
八年级,13张,课件,西楼,金陵,语文
  • cover
(课件网) 相 见 欢 朱敦儒 课外古诗词——— 选自《樵歌校注》卷下(上海古籍-出卷网-2010年版) 【作者作品】 朱敦儒(1081-1159),字 ,洛阳(今属河南)人, 代词人。其词语言清新流畅,早年词风浓艳丽巧; 南渡后,也有感怀、愤激之作。今存词集《樵歌》。 希真 宋 【背景探寻】 北宋灭亡,改变了许多文人的命运,转变了他们的 生活,转换了他们的情思,也使爱国成为南宋时代诗词 创作的主旋律。朱敦儒早年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词作 柔美婉约。国破家亡的残酷现实警醒了他,加深了他忧 国忧民的情怀。 相 见 欢 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朗读感知,体会情感】 全词由 入题,从 到 ,表达了词人 强烈的 之痛和深厚的 之情。 登楼 写景 抒情 国土沦丧 爱国 【识记注释】 ①倚清秋: 。 ②中原乱:指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 金人侵占中原的大乱。 ③簪缨(zānyīng):代指 。簪和缨都是古代贵族的 帽饰。缨, 。 ④收: 。 ⑤倩(qìng): 。 ⑥扬州:今属江苏。 在秋色中倚楼远眺 达官显贵 帽带 收复国土 请人代自己做 【疏通诗意】 登上金陵城西楼, 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 江天万里,夕阳西下,长江滚滚东流。 中原大乱,达官显贵们四散逃走, 什么时候能够收复(国土)? 想请悲啸的秋风把我的泪水吹到扬州去。 金陵城上西楼, 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 几时收? 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相 见 欢 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 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 几时收? 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写景,写登金陵城西楼远眺时所见。 上片: 下片: 抒情,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 达词人的亡国之痛,及其渴望收复 中原的心志。 【文本赏析】 登城眺远,触景生情 回首中原,亡国之痛 (词牌名) 1.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写词人登城楼远眺, ,引起感慨。 2.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夕阳”象征 。词人心忧时局, 。 描写清秋傍晚的景象:日薄西山,余晖黯淡,大地很快就要 被淹没在苍茫的暮色中了。词人自然地联想到南宋的国事亦 如眼前的暮景,也将无可挽回地走向没落、衰亡。表达了作 者沉重的心情。 表现手法、情感: 触景生情 南宋国事 寓情于景 一个“乱”字,概括了 的现实; 一个“散”字,揭露出统治阶级 的心理。 “簪缨”代指 ,词人忆及中原沦陷,士族南逃的 往事,自然地产生 的沉痛之感。 “几时收”的发问,既是对南宋朝廷偏安一隅痛切的质疑, 也是收复中原无望的感叹。 3.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 炼字: 中原沦丧 无心抗敌 是点睛之笔,词人乞求西风把自己的泪水吹过大江, 吹到已成为战争前线的扬州,充满无限悲慨。 4.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达官显贵 国破家亡 【巩固练习】:《相见欢》诗句默写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1.抒发了对收复河山的渴望,与一时又难以收复的无奈的 诗句是: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 2.渲染肃杀、悲凉的气氛,暗含着山河残破、国运衰落的 诗句是: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3.作者对前线重镇扬州关切,从而表现对国事担忧的诗句是: 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4.象征南宋的国势日渐衰微,并为全词奠定苍凉感伤的情感 基调的句子是: 【课文主旨】 这首词通过描写作者南渡后登金陵城西楼远眺时 的所见所感,表达作者的亡国之痛和渴望早日恢复中 原还于旧都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是对朝廷苟安旦夕, 不图恢复的愤慨和抗议。 【课后达标】 1.背诵并默写《相见欢》。 2.赏析全文。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