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4270335

人美 版四年级美术下册(北京)《第6课 中国画——学画大熊猫》教学设计

日期:2025-09-22 科目:美术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40次 大小:1534361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人美,四年级,美术,下册,北京,第6课 中国画——学画大熊猫
  • cover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中国画———学画大熊猫》 学科 美术 学段 中段 年级 四年级 相关领域 造型·表现 教材版本 人美版 1、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本课是“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内容,是中国画知识体系中的一部分。本册教材中的《中国画———学画猫头鹰》和《中国画———学画大熊猫》,都是运用中国画的绘画技法表现动物题材,在课程内容的编排上有密切的关系。旨在通过用中国画技法表现大熊猫,继续体验、学习墨的浓淡、干湿变化,丰富学生的国画知识,是他们感受笔墨造型的乐趣。其目的是提高学生用笔、用墨表现动物能力,加深对绘画语言的了解,提高作品表现力,同时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绘画艺术的热爱之情,增强学生对祖国传统绘画艺术的兴趣。 2、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本课内容的选择突出体现了《美术课程标准》提出的激发学生兴趣,关注文化与生活的课程理念,将国画知识的学习融入到中国传统文化大的背景中。学生通过笔墨技法的学习,感受中国画艺术的博大精深。学生情况:本课是在学习了第五课《中国画———学画猫头鹰》的基础上,来表现国画大熊猫,同学们基本能够掌握一些国画技法,如:墨色浓淡、干湿变化;中锋、侧峰等运笔方法以及“浓破淡”的用墨技法等。只是有部分学生对笔中水分和墨色的控制还有一定困难,因此,学生在作画时老师为每人都应必备两张用来试笔的纸。存在问题:有些学生对毛笔中水分和墨色的控制把握不够,作画时有时不敢下笔;墨色的浓淡变化不明显。教学方式和手段:教法:引导观察、名作赏析、教师演示、体验探究、实践创作、评价拓展。手段:1.通过视频引导观察大熊猫的体态特征,使学生对大熊猫的外形特征有初步认识和了解。2.通过赏析大师作品,分析其中墨色及运笔知识,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开拓学生的创作思路和表现方法。3.运用自创“6”字法,整体把握大熊猫的身体动态线。教师直观演示,梳理作画步骤,解决教学难点。通过自编顺口溜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创作表现能力。技术准备:计算机、PPT教学课件、投影仪、大熊猫国画作品。教学思路: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感悟墨色的干浓淡变化及运笔方法表现大熊猫的传统写意画法。教师以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大熊猫的体态特征和动态变化,教师通过自创和直观演示 “6”字法 画大熊猫,把大熊猫的身体动态线概括成变换不同角度的“6”字,然后在整体轮廓线之上添加五官和四肢,这种简单快速的方法学生很容易掌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绘画难度,提高学生创作表现力,解决教学重、难点。最后学生通过赏析作品和创作实践等活动,开拓学生的创作思路和表现方法,从中体验国画创作的乐趣,提升学生的国画创作能力。 3、 教学目标(含重、难点) 教学目标:1.进一步学习国画知识,学习“浓破淡”的技法,掌握“6”字法 画大熊猫的基本方法。2.通过观察、演示、对比观察、分层练习等手段,使学生掌握用水墨表现熊猫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科学习习惯。3.在实践中体会中国画内涵和韵味,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国画的喜爱和学习兴趣。教学重点:掌握运用中锋、侧锋的行笔的方法,应用浓墨、淡墨的墨色变化,表现大熊猫典型的形态特征。教学难点:运用“6”字法,生动的表现大熊猫的不同动态,完善丰富画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国画的兴趣。 教学流程示意图 4.教学过程(表格描述) 教学阶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时间安排 导入新课 1.教师出谜语: 大眼睛,黑眼圈,圆圆胖胖逗人爱。攀得高,爬得快,竹笋野果当饭菜。(大熊猫)小知识:大熊猫已经在地球上生存了至少800万年,被称为“活化石”,是“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形象大使,还担当起我国友谊使者的重任。2.板书课题:中国画—学画大熊猫 学生猜谜语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