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少版)小学美术教学设计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像什么呢 作者 类型 造型·表现 课时 1—2课时 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本课教材让学生在撕一撕、贴一贴、画一画的活动中进行平面造型,它有别于“撕纸贴画”。学生是以偶然得到的纸片形状进行想象,以感性的题材融合理性地思考。教材图例围绕“撕出来的形状像什么呢”分二组展开:一组是将纸随意撕开,选择其中的一片纸块进行想象并添画,另一组是将一张纸随意撕开,把所有的纸块全部利用起来,想象并添画。学生在游戏活动中获得了启发,进行联想、想象和创造,体验了造型活动的乐趣。学生情况:一年级的学生的认知水平还不高,本课的设计就要从撕各种基本形开始,由浅入深地激发学生的想象,添画熟悉的形象,让他们积极思考,互相讨论、交流,从单个的形象到组合形象,再到整幅拼贴。教学方式、手段:本课的教学各环节设计以轻松自然、生动有趣的谈话方式为主,谈话教学是师生双方发问解答、双向交流思想的活动。史蒂文斯认为,有效课堂提问是形成有效教学的核心,也就是说,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欣赏感知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有所感知获得创意;讨论体验式的教学手段可以让学生拓展思维大胆想象;多次尝试创作,可以让学生自主探究总结经验,掌握方法。教师准备:课件、教学图片范作,彩纸、剪贴工具。学生准备:彩纸、废旧纸张、胶水、绘画工具。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让学生了解有别于“撕纸贴画”,运用纸片的形状进行联想、想象和创造的平面造型方式。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以偶然撕出的纸块形状进行想象,掌握撕纸、联想、想象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想象与创造能力,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先撕纸,后想象。教学难点:根据撕出纸块的形状特点,运用不同的表现方法,进行巧妙的想象、添画。 教学设计 一、撕纸导入(3分钟)教师活动:出示剪好的纸和撕的纸。学生活动:比较它们之间的不同:剪纸的特征、撕纸的特征。撕纸更有趣、更随意。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撕纸的方法。学生活动:随意撕出形状,并注意撕的方向、撕的快慢等撕纸方法的运用,撕纸的过程中要适当提示学生撕的块数,不宜撕得太碎,否则不利于后面画面的组织和联想。撕纸过程不应该有想的环节,防止出现想好再撕的现象就违背了本课的主旨。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自主发现、自主探究撕纸的特点以及撕纸的方法,以学生的活动为主体,教师巧妙的提示以学生的撕为主,没有想的过程,为后面环节的联想做准备。二、想象添画(18分钟)1. 单张纸的想象。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选择撕纸进行联想。学生活动:方案一:选择自己其中的一张撕纸,个别联想或集体补充。方案二:撕出的纸片选择可以同学互相交换,讨论交流进行想象。教师提示:将单张撕纸变换角度还可以怎么想?总结联想的方法:撕纸的形状即可想成整个事物的外形,也可以想象成事物的某一部分。2. 粘贴添画的方法。教师活动:有了想法,可要付诸于行动,怎样把这些撕纸变成你所想的事物呢?可以通过欣赏学生的作品,总结想象添画的方法。学生活动:欣赏观察总结出想象添画的方法,可以在纸的四周添画,也可以在纸的内部进行细节添画。教师活动:边示范边与学生互动。学生活动:想象并探究添画的方法以及粘贴的方法。师生互动:教师可提示粘贴时不要将纸的四周贴死了,这样作品会显得更生动,更有立体感。添画的工具选择,教师也可进行技巧性的示范,特别强调以撕纸的形状为主体进行添画。3. 尝试制作。学生活动:选择一张撕纸进行尝试创作。教师活动:教师适时指导、提醒联想添画和粘贴的方法。设计意图:本环节是想象添画的一个初步尝试阶段,学生在这一环节通过对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