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4294821

第七单元16.1《赤壁赋》教案-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日期:2024-06-03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38次 大小:704555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第七,单元,16.1,赤壁赋,教案,-2022-2023
  • cover
16.1赤壁赋 教学目标 语言构建与运用 掌握重要实词在不同语境中的词义和用法,把握古今异义词,积累文言虚词、状语后置、意动用法等知识 思维发展与提升 感知文学作品, 涵咏品味,领悟作品的内涵,把握作者情感态度,获得审美体验,体会并评价作者的人生态度; 审美鉴赏与创造 梳理作者的情感变化,赏析人物形象;通过反复吟咏,运用联想、想象感受泰山的山水美、文化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 培养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感情;培养学生不畏艰难,勇于攀登的品格,和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 掌握重要实词在不同语境中的词义和用法,把握古今异义词,积累文言虚词、状语后置、意动用法等知识;体会并评价作者的人生态度;“主客问答”的结构及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文章景、情、理结合的特点;体会并评价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诵读品味,教师点拨,交流讨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余光中说过,如果要找一名古人去旅行, 不要找李白,他太狂傲,不负责任; 也不要找杜甫,他一生太苦,会很丧; 要找就找苏东坡,他是一个能让一切变得有趣的人。 苏轼来黄州的原因我们通过《导学案》中“背景解读”已经了解了,那他在黄州的心态又是怎样的呢?下面就让我们走进他的千古名篇《赤壁赋》,通过诵读来理解体会苏轼的心态及其人生感悟吧。 二、作者介绍,知人论世 1.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州眉山人,与其父、弟同列“唐宋散文八大家”,后人称之为“三苏”。 ⑴才高八斗。散文,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诗歌,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书法,列“苏黄米蔡”之首。 ⑵仕途坎坷。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实行变法,苏轼因反对新法而外调杭州通判,转任密、徐、湖州知州。元丰二年因讽刺新法的诗句,而被捕下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因筑室于东坡而自号东坡居士。哲宗继位,一度被召回家,哲宗亲政,苏轼再一次遭贬到惠州,后又到琼州。徽宗即位后,遇赦北还,途中在常州病逝。 ⑶豁达开朗。苏堤(工程师)、东坡肉(美食家)、荔枝(贪吃者)、竹子(心高洁)。 杭州西湖有“苏堤春晓”,苏东坡发明了“东坡肉”,曾自言“日啖荔枝三百颗”,但他更关注精神的需要,曾写道:“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使人俗。” 三.写作背景 宋神宗在熙宁年间(1068--1077)重用王安石变法,变法失利后,又在元丰年间(1078--1085)从事改制。就在变法到改制的转折关头,发生了苏轼乌台诗案。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乌台指的是御史台,汉代时御史台外柏树很多,树上有很多乌鸦,所以人称御史台为乌台,也戏指御史们都是乌鸦嘴。“乌台诗案”是元丰二年发生的文字狱,御史中丞李定、舒亶等人摘取苏轼《湖州谢上表》中语句和此前所作诗句,以谤讪新政的罪名逮捕了苏轼,苏轼的诗歌确实有些讥刺时政,包括变法过程中的问题。但此事纯属政治迫害。 四.文体知识 赋:在古典文学中,诗、词、歌、赋并称。 ①赋是由《诗经》《楚辞》发展而来,前者是赋的远源,后者是赋的近源。 ②赋大体上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等几个发展阶段。 ③在晚唐时的古文运动的影响下,赋又发展为“文赋”,它句式参差,押韵比较随便,重视清新流畅,杜牧的《阿房宫赋》就是一篇文赋。 ④赋的作用,班固说:“或以抒下而通讽喻,或以宣上德而尽忠孝。”也就是说,赋的作用是用来表达人民的愿望,讽喻政宁。 ⑤赋的特点,刘勰说过:“赋,铺采摛文也。”借景抒情,铺叙风物,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托物言志,卒章显志,以寄讽喻之意是它的写作特点。 ⑥唐宋古文运动兴起,一些文人用古文的写作方法作赋,使之由骈骊趋向散文化,称为“文赋”以区别于六朝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