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4344572

11《送东阳马生序》第1课时 导学案(学生版+教师版)

日期:2024-06-11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学案 查看:30次 大小:248906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送东阳马生序,1课时,导学案,学生,教师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1《送东阳马生序》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何为赠序,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和虚词。 2.把握本文因事说理,以情动人,以理服人的语言风格。 3.辩证看待学习中的难与易、苦和乐。 学习重点: 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理清行文思路。 学习难点: 理解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学法指导: 1.从“知人论世”的角度了解作者,了解作者写此文的良苦用心,从中能够获得有益的启示。 2.联系现实生活来关注作者刻苦学习,尊敬老师的态度,引发自己的思考。 【课前导学】 一、新知认知 1.关于作者。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谥文宪。学识渊博,工散文,文字简练朴素,与刘基、高启并为“明初诗文三大家” ,为明“开国文臣之首”。 2.文体知识。 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用于临别赠言,多为劝勉鼓励之辞。 二、预习任务 1.朗读课文,结合工具书和课下注释,口译全文,并进行词语归类积累。 2.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找出其中记叙、描写、议论与抒情的句子,用思维导图梳理文中的对比体现在哪些地方。 三、预习检测 理清文章脉络,整体感知课文(能用原文时请用原文)。 1.文章主要是以作者自身_____经历,勉励马生读书当____且____(用原文)。 答案:求学 勤 艰 2.为说明上述问题,作者用了四个切身事实说明问题,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① _____ ② _____③ _____ ④_____ 答案:①幼年抄书之艰 ②成年叩问之难 ③求师奔走之劳 ④住读生活之苦 3.为解决无书以读的困难,作者克服了怎样的困难(请用原文回答)?结果如何(用原文)? ①_____ ②_____ 答案:①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②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结果:遍观群书。 4.作者如何克服无师以教的困难?(用原文)结果如何?(用原文) ①尝趋百里外。 ②学习态度,_____ ③老师脾气不好时,_____ ④老师气色缓和时,_____ 答案:②立侍右左,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③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④则又请焉。 结果:卒获有所闻。 5.作者为什么能克服种种困难,而“卒获有所闻” ? 答案:以中有足乐者 6.作者奔走求师,克服了哪些困难?(用原文) ① _____ ②_____ ③ _____④ _____ 答案:① 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② 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③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④ 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7.作者为什么要写同舍生的衣饰豪华的情节? 答案:对比。以此展现作者一心向学,“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 8.作者勉励马生勤奋学习,并不讲大道理,却直接以自身经历相告,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案:以身说法,亲切感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课中导读】 第一课时 一、听读朗读课文 1.跟读课文注意字音和节奏。 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②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③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④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⑤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⑥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⑦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二、解读课文 (一)第一段:求学之苦———渴望与决心 1.根据注释,自行口译。 2.根据要求填空。 (1)《送东阳马生序》开篇即点出作者“_____”与“_____”的矛盾,由此引出求学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