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435347

2014年中考复习鲁教版化学第12讲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91张幻灯片)

日期:2024-06-16 科目:化学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79次 大小:1822203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2014年,中考,复习,教版,化学,大自然
  • cover
课件91张PPT。第12讲 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 例 1 (2013·潍坊)“节能减排”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理念。下列做法不符合该理念的是(  ) A.大力开采和使用化石燃料 B.推广使用太阳能热水器 C.城市建立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 D.提倡纸张双面打印 解析:化石燃料的使用会使温室效应加剧,并能产生大量危害大气的污染物,且储量有限,A项中做法与“节能减排”的理念不符。 答案:A 例 2 (2013·长沙)“两型”社会,提倡“低碳”生活。下列有关碳及其化合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二氧化碳是导致酸雨的主要气体 B.室内放一盆水能防止一氧化碳中毒 C.大气中二氧化碳消耗的途径主要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D.金刚石、石墨是碳的单质,而C60则是碳的化合物 解析: 答案:C 例 3(2013·成都)下图是某同学设计的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并验证其性质的实验装置图。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将A、E装置连接时,应将A装置的导管a与E装置的导管_____(选填“b”或“c”)相连接。检验E装置中二氧化碳已收集满的方法是_____。 (2)将A、B装置连接,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 可验证二氧化碳的性质是_____。 (3)将A、C装置连接,可验证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4)用E装置收集满一瓶二氧化碳气体,取下双孔橡皮塞,将瓶中的气体沿D装置烧杯左侧内壁缓慢倒入,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 _____,这些现象说明二氧化碳具有的物理性质_____,化学性质_____、_____。 解析:(1)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所以采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A中的a端与E中的c端连接才能把集气瓶中的空气尽可能多的排出。证明二氧化碳已满的方法是把一根燃着的木条放在瓶口,如果木条熄灭则证明二氧化碳已满。(2)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化学方程式为:CO2+H2O==H2CO3,H2CO3的溶液显酸性,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在B中可以看到的现象是: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3)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a(OH)2+CO2==CaCO3↓+H2O。(4)向D装置中倒入二氧化碳之后,会观察到:下层的蜡烛先熄灭,上层的蜡烛后熄灭。这一现象既体现了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又体现了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即: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二氧化碳既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答案:(1)c 用燃着的木条靠近E瓶b导管口,木条火焰熄灭 (2)溶液由紫色变为红色 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 (3)Ca(OH)2+CO2==CaCO3↓+H2O (4)燃着的蜡烛由下至上依次熄灭 密度比空气大 不能燃烧 不支持燃烧 方法总结: 本题既考查了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也考查了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证明二氧化碳只能用澄清石灰水,而吸收二氧化碳则侧重于用氢氧化钠溶液;向紫色石蕊试液中通入二氧化碳时,能使其变红的是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的碳酸,而不是二氧化碳。例 4 (2013·扬州)科学家设想利用太阳能加热器“捕捉CO2”“释放CO2”实现碳循环。 (1)步骤1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 (2)为确定步骤2中碳酸钙是否完全分解,设计的实验步骤为:取少量固体于试管中,滴加过量_____溶液,若观察到试管内_____则分解不完全。 (3)上述设想的优点有_____(填字母序号)。 a.原料易得且可循环使用 b.充分利用太阳能 c.可全地域全天候使用 (4)CO2是宝贵的碳氧资源。CO2和H2在一定条件下可合成甲酸(HCOOH),此反应中CO2与H2的分子个数比为_____。 (5)若要检验1%甲酸水溶液是否显酸性,能选用的有_____(填字母序号)。 a.无色酚酞试液 b.紫色石蕊试液 c.pH试纸 (6)请列举CO2的另两种用途:_____、 _____。 解析:(1)由图示信息可知二氧化碳和氧化钙在400 ℃生成碳酸钙,根据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步骤可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因为碳酸钙遇酸产生二氧化碳,所以取少量固体于试管中,滴加过量盐酸,若观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